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关于宜昌市社会扶贫的调研思考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社会合力是决胜之要。宜昌市广泛撬动、深入挖掘社会扶贫资源,运用多种模式组织企业参与脱贫攻坚,从贫困户最缺、亟需、短板处给力,精准高效引导各方资源,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单兵冲锋”为“全民皆兵”,变政府“独角戏”为政府、行业、社会“大合唱”,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宜昌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亟需在更宽领域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
宜昌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属武陵山片区和秦巴山区,是我省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全市有5个贫困县、24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6.35万户贫困户、44.3万贫困人口(2013年底静态数),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6.9%,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近年来,宜昌市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2015年2月,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助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截止2015年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52.97万户,注册资本金总额2397亿元,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生产总值1327亿元,营业收入1737.7亿元,4家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22家民企入选湖北民企百强。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宜昌市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力量。
一是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是构建“三位一体”大格局的需要。将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纳入全市“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建立了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全市社会扶贫活动方案,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汇聚力量,合力攻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攻坚大格局。以“一起过上好日子”为品牌载体,搭建了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大力实施“春暖助推扶贫”、“饮水安全惠农家”等活动,引导各方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近两年先后投入2亿元资金。2015年12月评选表彰了10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成绩突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个人,并授予了宜昌市“扶贫功臣”荣誉称号。
二是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是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互利共赢的需要。我们多次专题调研后发现,在贫困地区往往缺少符合当地特色特点、能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致使“一穷连一片”现象突出。有的贫困地区受交通条件制约,很多特色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外来的产品由于流通成本高,长期形成价格“剪刀差”,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有的贫困户靠勤劳发展产业,却因找不到买家和市场,导致丰年不丰收,生活依旧贫困。而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发挥其产业积累,因地制宜地精准导入产业,并将产业打造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动龙头,实现了造血式、可持续的精准扶贫。
三是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是服务中心大局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参与脱贫攻坚,不仅是民营企业思想同心、目标同向、道路同行的需要,更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积淀企业文化底蕴、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奠定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平台。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全市先后有8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荣获“第三届湖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45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荣获“宜昌市第三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二、多年以来宜昌各类企业参与扶贫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
在脱贫攻坚历程中,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参与扶贫开发的企业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企业参与扶贫在为贫困地区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可借鉴、值得推广的丰富经验。从实践看,宜昌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方面主要有以下十种形式:
一是包保脱贫。湖北森源集团利用其集地产开发、香菇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优势,以住房安居和产业发展为载体,以茅坪场香菇文化村为基地,对100户贫困户实施集中搬迁,并免费提供100套3室2厅1厨2卫格局的简装修商品房,政府免费为贫困户补齐“八大件”生活物品。企业无偿为每户贫困户提供1-2个菇棚,对贫困户采取包产包销、技术服务一体化的“保姆式”服务,实行原辅材料统一配送、标准化菌棒统一发放、栽培技术统一服务、产品统一保价回收“四统一”服务模式。贫困户通过该模式发展,按每户生产香菇10000袋、利润3.5元/袋来计算,当年收益可达3.5万元,两年累计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逐步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项目认领。市扶贫办为帮助贫困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找到合适的市场主体,筛选了一批贫困村急需解决的扶贫项目,通过三峡日报等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开呼请投资承建。第一批已公开认领的15个扶贫项目,涉及五峰、兴山、长阳、秭归、远安、夷陵等县市区的15个贫困村,涵盖了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旅游开发等项目,并逐个标明项目名称、建设内容、投资方式等。通过项目认领对接,能让贫困地区的“短板”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业主,目前部分项目已在实施之中。
三是慈善超市。宜昌市汇金超市、北山超市、雅斯超市三家爱心商超在兴山县咸水村定点组织开展“慈善超市”,主要产品包括电视、电饭煲、厨具、棉衣、棉被五大件生活用品。根据贫困户家庭生活需要免费挑选物品,首期为16家特困户和养老院配齐平板彩电、厨具、卫星天线锅等五大件。同时,超市与村委会签订农超对接协议,对咸水村生产的农产品在超市销售,进场费全免,并按市场批发价购进,贫困户生产的农副土特产品优先进购,受到了广大贫困户的欢迎。
四是志愿扶贫。由共青团宜昌市委、市志愿者协会主办,号召全市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与全市243个贫困村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接,开展“九扶九送”结对帮扶行动。目前全市已成立了6支志愿服务队12000余名志愿者,与夷陵区三斗坪镇柏果淌村等6个贫困村结对,并得到了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其中湖北宜化集团为贫困村捐助了价值10万元的爱心农资,夷陵青年商会为农村创业青年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电子商务培训课程。
五是资源入股。农户把土地、山地等资源按份入股,与企业或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企业把农户土地集中起来,按照生产需要集中整治,建成生产基地。农户在按股分红的同时,可以到企业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枝江市绿生源造林合作社与赵家铺、官土堰等5个村和8个农户的自留山合作造林1175亩,250户村民出地入股,联合开发,受益按比例分成。合作社已投资100多万元,投劳10万多人次,已栽植湿地松5万株,意杨8000株,樟树5000株,广玉兰5000株,合作社和入股农民将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九州方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宜都红花套镇实行“光伏发电+股权受益”模式,公司一次性投入640万元,镇政府从扶贫资金中支持200万元。240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等方式入股,该电站每年可发电80万度,每年可收入120万元,每户贫困户平均可收益3000元,企业贷款资金也能通过5年内还清,实现了互利双赢。
六是联络帮扶。市政协组织开展“三九春暖”活动,即组织
30名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政协委员精准帮扶300名贫困户,并与贫困户建立联络员制度。由于各民营企业家日常工作繁忙,不能经常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帮扶,为保障结对帮扶工作有序推进,每个企业均安排一名熟悉农村工作情况的联络员时刻跟踪对接帮扶推进工作,实现贫困农户有安全的住房、有干净的饮用水、有床、有被、有衣、有粮、有肉、有电视、有电话的“九有”目标。2015年,民营企业家先后共走访困难群众1388人,精准帮扶856人,送去慰问物资160多万元。提供产业扶贫资金70万元,助学资金30万元,就业岗位40个。委员进村次数最多的达6次,走访贫困户最多者达98户次。
七是公益捐助。民营企业主要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薄弱环节、农村文化卫生设施等新农村建设内容、农村弱势群体等为重点捐资捐物。以枝江酒业为例,该企业近年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沟渠修建、捐资助学、文化建设、抗震救灾等方面捐赠近1亿元,并荣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宜昌人福药业成立人福“慈善教育基金”和“扶贫教育基金”,每年捐赠1000万元定点帮扶县市区贫困中小学,已捐赠学校15所。公司成立10余年来,已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6000余万元。
八是订单合作。全市180多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与基地农户签订了产购合同。由龙头企业向基地农户统一提供种子、农膜、肥料、农药,统一技术规范和生产标准,统一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统一收购产品,明确产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实行企业与农户对接,既保证了企业有优质的原料来源,又使种植农户省心放心生产,调动了产购双方的积极性。民营企业因地制宜地精准导入产业,并将产业打造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动龙头,不仅直接解决当地就业创收问题,更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以解决实际情况中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问题。
九是村企共建。民营企业着眼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在招商引资、农技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劳动力转型、村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和资助。以“百企反哺”工程为例,全市400多家企业纷纷开展扶贫济困、村企共建活动,平均每村投入300万元。宜化集团、安琪集团、国贸集团分别帮扶五峰县三个乡镇,每年支持力度不低于50万元。华新水泥(宜昌)有限公司为宜都市26个村免费捐赠水泥1700吨,涵盖所有乡镇的整村推进村。
十是产业带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档次。夷陵区萧氏集团大力推动“茶旅结合,产业互融”的大产业格局,投资15亿元,构建茶饮料、茶食品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深加工产业链条,不仅使茶农鲜叶资源利用率提高2倍以上,产业辐射周边42个专业村、涉茶农户3.5万户、10万人,更促使茶农增收40%以上。一致魔芋生物科技公司,在原来生产魔芋纯化粉和膳食纤维的基础上,开发生产“魔芋糕”等精深加工产品,农民出售的鲜芋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1.6元提高到4.4元,魔芋种植户亩产值增加1.75倍,农民实际增收近2倍。
三、当前非公企业参与扶贫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近年来,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就医、就学帮助,解决衣食住行困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缓解和消除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部分困难: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部分民营企业正常运行较为困难,参与脱贫攻坚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二是民营企业与贫困村在精准对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长效扶持机制不够健全。三是政府相关部门配套服务和跟进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参与扶贫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通过政策激励、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引导、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才能具有生命力。今年全国人代会已通过《慈善法》,建议省级尽早出台《实施细则》,鼓励发展非营利性组织和公益性企业,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做好扶贫慈善活动的制度性安排。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表彰宣传力度,每年定期通过主流媒体公布慈善榜,定期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使在参与扶贫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非公企业和爱心人士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老百姓中有口碑。
(宜昌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