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需要把握的十个问题

07.06.2016  09:45

肖大有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根本之策。当前,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全面展开。为切实打赢易地扶贫攻坚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实现,笔者认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需要把握十个问题。

  一、“搬谁”的问题。搬迁对象是指那些纳入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有搬迁意愿并且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搬迁对象必须“一锤定音”, 必须精准,不得增减更改。对不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坚决不能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二、“搬到哪”的问题。需搬迁的贫困户正是由于原居住的生存环境差、生态环境脆弱、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才需要搬迁,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必须搬离原址,挪个地方,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新地方安家,搬迁要向中心村、集镇、生态旅游区、产业园、城区靠近,决不能原拆原建、“就窝下蛋”, 更不能“屎窝里搬到尿窝里”。

  三、“咋脱贫”的问题。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因此必须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处理好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稳定脱贫的关系。搬迁后,脱贫攻坚的其他措施要继续惠及搬迁贫困户,不能一搬了之,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四、“建多少”的问题。严格按照国家“保障基本”的原则,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包括自主购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单户最高不超过125平方米,这是红线,不得突破。对于暂时因条件限制只能建一层但有后续建房需要的,可以适当提高地基等级,为将来加层预留空间或预留宅基地。但在未验收销号、稳定脱贫前,不得自主举债扩建。

  五、“建到哪”的问题。选址要科学。在规划设计上要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征求群众意见,又要勇于担当。集中安置点场平要依山就势,避免大挖大建,决不允许在填方区上建房,要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

  六、“建什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建什么风格的房子。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房型设计,坚持一镇一个风格,在坚持风格一致的情况下,设计多个户型供群众选择。

  七、“何时建”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程序多、任务重、时间紧,因此要增强紧迫感,提前做好安置点选址规划、建筑设计、“三通一平”等前期谋划工作,根据摘帽进度安排、资金筹措、任务进度统筹安排实施,确保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八、“谁来建”的问题。乡镇政府是建设主体,实行政府“交钥匙工程”。也就是说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质量安全监督、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分配,房子竣工验收后直接分配给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

  九、“怎么交”的问题。政府交给贫困户的是毛坯房,不是装修后的房子。搬迁户在签协议时按照人均0.25万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交纳保证金,搬迁户住新房必须拆旧房,并将旧宅基地交给所在村集体,按照人均0.25万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给予贫困户奖励。

  十、“谁负责”的问题。按照“省负总责、市州主导、县统筹、乡镇抓落实”的工作体制,乡镇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应负主责,各相关部门按照“服务、监督、督导”的要求,应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将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纳入年度重要工作计划,纳入资金安排计划,纳入年度项目计划,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顺利实施。对完成工作情况较好的要予以表彰,对完成情况较差的要按照约束机制规定实行问责。

  (作者系郧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郧阳区精准扶贫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