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明日有望迎及时雨缓解雾霾 污染团南移影响长株潭

14.06.2014  17:08

(长江日报 记者刘舒)自前晚11时PM2.5和PM10浓度降至200微克/立方米为节点,昨日我市污染物浓度继续下降,但仍为重度污染。

截至下午5时,全市9个环境监测站点中PM2.5浓度最高的东湖梨园站为183微克/立方米,PM10稍高,多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说明全市范围内扬尘严重。虽然比起前晚高峰时段爆表值已成倍下降,但仍属重度污染。

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胡世祥介绍,前日受风向影响,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团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市,昨日凌晨已移出我市境内,空气质量指数随之回落。昨日下午,污染团正随风影响长株潭地区,长沙市PM2.5和PM10浓度均已超过300微克/立方米,陷入严重污染。

截至6月12日,全市今年以来优良天数仅61天,优良率为37.4%,有95天PM2.5日平均浓度超标。

胡世祥预计,今日武汉空气质量继续处于重度污染之中。明日开始武汉将迎连续两天降雨过程,雨势可达中雨量级,届时霾情将得到明显缓解。市气象局介绍,目前全市人工增雨作业人员已进入待命阶段,会密切关注天气发展情况,只要天气条件给力会抓住时机增雨洗尘。

三镇天气精细预报如下

(汉口、汉阳、武昌相同)今天白天多云,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23℃,湿度55%-85%,偏东风2到3级;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多云转阵雨,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22℃,湿度55%-85%,偏东风2到3级;明天晚上到后天白天阴天有中雨,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3℃。

分析>>>

三驾马车”诱发最重空气污染

秸秆霾来袭 六月雨不下 扬尘再助阵

三驾马车”诱发最重空气污染

记者刘舒 通讯员赵昭炘 宰诗婕

以前也烧秸秆,怎么没见这么大的雾霾?”昨日,江城秸秆霾逐渐散去,空气质量及能见度比起前日略有恢复,不少武汉市民仍心有余悸。专家认为,排放增加和气候变化是造成秸秆霾的主要原因。

3年前开始霾日数超过雾日数

以前预报中很少报霾,报雾比较常见”,多位资深气象预报专家称,霾天气增多从两三年前开始,以前的大雾等到上午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就会散去,如今雾霾混合体飘荡在城市上空数周都难以彻底消除。

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前,武汉等中东部地区平均雾日数基本都在霾日数的3倍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雾日数减少霾日数增加,2011年起霾日数均超过雾日数。去年10月,湖北省不仅受雾霾影响开始时间早,更创下52年来霾日最多的历史纪录。

扬尘已成首要污染源

以前工业排放少,市容更干净”,市环保局监测专家介绍,焚烧秸秆只是雾霾诱因,根本原因在于城市污染排放增加。武汉市正在开展的雾霾“源解析”研究项目近日深入全市各街道采样分析发现,扬尘污染、道路污染已成我市首要污染源。正值武汉市城建项目集中开工,沿街建筑工地的渣土、扬尘落在马路上,被过往车辆扬至空中,再与汽车尾气混合,不仅形成悬浮空中的PM2.5和PM10等颗粒污染物,混合后还会二次反应产生酸盐、硫酸盐、铵盐等化学污染物。专家称这种混合污染物“寿命很强”,若无风雨清洗,可悬浮半空中长达1个月以上,当本地污染物与外来的秸秆霾叠加,最重污染一发不可收拾。

异常气候干燥天气成诱因

异常天气也被认为是雾霾爆发的诱因。气象专家发现,今年6月以来武汉降雨量异常偏少,给了雾霾累积的机会。气象部门降水记录显示,武汉从6月2日一场阵雨后一直连晴至今。究其原因,大气环流再显异常,往年6月上旬副热带高压本因北上华南地区,将盘踞在当地的雨带推向长江流域,武汉随即进入梅雨季。然而今年副热带高压迟迟未动,武汉处在华北、华南雨区之间的真空地带,受高空偏北气流控制大气层稳定,云层厚、风速小,云层像锅盖一样把所有本地新增污染物倒扣在武汉上空,污染物逐日累积加重空气污染。

链接>>>

武汉的秸秆

都去哪儿了?

做成有机肥、饲料、可降解塑料制品

近日来我市发生了严重的雾霾天气,与周边焚烧秸秆有重大关联。武汉市的农作物秸秆都去哪儿了呢?记者昨从市农业局了解到,2013年我市农作物年秸秆产生总量达254万吨,目前主要采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材料化等方式对秸秆实行综合利用。

秸秆肥料化:主要包括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机械粉碎还田、堆沤还田、覆盖还田、高留茬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方式。这些还田技术应用的直接效果是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耕作性等。

秸秆饲料化:指通过利用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方式,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既解决了冬季牲畜饲料缺乏等问题,又节省了饲料粮。

秸秆基料化:主要是指由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适合做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

秸秆能源化:即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以秸秆收集、晾晒、加工、储存行业的产业化为依托,利用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等方式将秸秆转化为沼气、固化燃料电能和生物质炭的利用技术。

秸秆材料化:是指制作成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如地膜、农膜等,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据了解,目前全市各类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基地)423家,今年市政府投入200万元用于补贴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计划到2016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力保武汉的碧水蓝天。

(记者张晟 通讯员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