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齐扶贫 社会合力助脱贫

16.06.2016  09:31

  ——关于团风县社会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团风县不断探索社会扶贫新思路、新模式,努力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通过社会扶贫吸收扶持资金物资过1000万元,使全县贫困村面貌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效提高。为推进我县脱贫攻坚进程,我们就全县社会扶贫情况进行了调研,现调研报告如下:

  一、社会扶贫工作主要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县共有98个部门单位6000多名干部职工和45家企业参与驻村结对帮扶活动,共捐赠物资730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80多个,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02处,铺设人饮管道36公里、建蓄水池23座,修建校舍7间,救助贫困学生695人次,新修乡村公路100.3公里、建桥涵19座,发展中药材3560亩,组织劳务输出2.6万人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109场次,受训群众达15090人次,通过社会扶贫解决脱贫人口8965人。社会扶贫已成为我县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一是改变了农村贫困现状,社会帮扶成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全县社会各界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作为社会扶贫切入点,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促进了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社会帮扶成为群众致富的加油站。加大对困难户的扶志扶技力度,介绍致富门路和经验,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勤劳致富,实现了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的结合。通过社会帮扶活动,全县7500个困难家庭找到了脱贫门路,20多个村由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

  三是增强了基层组织后劲,社会帮扶成为提升工作的催化剂。县委从县直部门抽派87名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全县普遍建立了设备、制度齐全的党员活动室,通过由""到"外"的帮扶,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普遍增强。

  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会帮扶成为密切关系的润滑剂。通过开展帮扶活动,各级干部以真心为民的具体行动,与群众密切了感情,党群干群关系在水乳交融中走向和谐。

  五是形成了农村文明风尚,社会帮扶成为共创和谐的播种机。社会帮扶成传输文明的"播种机",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一家有难,大家来帮"和"关注贫困、关爱弱者、帮助脱贫"健康向上、乐于助人的新风尚。

  二、社会扶贫工作主要作法

  近几年来,我们把社会扶贫当作关注民生、倾心为民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

  (一)创新社会扶贫新模式,实施三大帮扶工程

  一是机关定点帮扶工程。全县98个县直单位驻扎72个贫困村,一定五年不变,从年初制定帮扶规划,选择帮扶项目,落实帮扶措施,协调帮扶资金开始,到年中检查督促帮扶项目的落实进展情况,年终考核总结,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不断深入,有效开展。同时省市的定点帮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仅省委办公厅定点帮扶双河口村,2015年就争取各方支持直接投入30多万,帮助引进资金1700多万元,为驻点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强村富民产业、兴办惠民实事。为35户贫困户送上慰问金,帮助解决家庭困难。

  二是干部结对帮扶工程。我们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全县开展万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全县共有6000多名党员干部与2.25万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的帮扶,投入物资及现金达到40万元,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县审计局一任领导接着一任领导干,主动为马庙镇三甲店村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出资出力,使原来的后进村转变为先进村。  

  三是企业联姻帮扶工程。截至目前为止,我县已有山河集团、天意种猪、永信食品、龙鼎石材、东坡粮油等20余家民营企业常年与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一方面以注入资金的形式帮扶公益事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劳动力就业,直接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民企参与结对帮扶的主要途径。山河建设集团的企业家们致富思源,回馈社会,以捐建医院、学校、敬老院、资助贫困学生、援建村级阵地建设、修桥筑路等形式,积极参与共建村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事业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

  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产业进行帮扶。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发展订单。湖北永信食品有限公司与杜皮乡农户签订花生订单合同,落实优质优购,敞开收购和设点收购,促使该乡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户均年增收1100元。二是土地流转。黄冈东坡粮油集团公司以项目为支撑,流转上巴河八里畈村6000亩田地,自建示范基地,年租金400元/亩,农户享受“土地租金+国家政策内粮补+劳动工资”受益,项目区农民每年直接受益240万元,安置项目区农村富余劳动力120人,年工资总收入达到96万元。三是组建合作社。团风兴隆优质稻产销专业合作社,社员出资总额达到1200万元,网络种粮大户1138人,在兴隆优质稻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团风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2家,覆盖全县60%以上农户,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二)整合社会扶贫众资源,强化四大扶贫举措

  一是职能部门参与扶贫。各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将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县交通局去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用于贫困村修通水水泥硬化路;县民政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将全县1万多名特困群众、5000多名孤寡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县妇联和县计生局每年都对一部分特困单亲母亲进行帮扶;县残联帮助24名特困残疾人对自家危房进行了整修。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为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极强活力。

  二是代表委员带头扶贫。全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社会帮扶。如湖北天意窑炉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伙斌帮助结对村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倡导文明新风,开展精神文明共建,先后捐款100万元修建通湾公路、安装闭路电视。为了能更好服务社会,  回报乡梓,  反哺农业,  李伙斌将产业链条横向展开,  投资800万元在马曹庙桥子畈创办一个万头猪场和畜牧良种场,  为团风农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能人返乡创业扶贫。以“回归工程”为载体,引导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帮扶,帮助农民就业增收。如湖北思丽特家纺制品公司把企业建在老家杜皮乡横岗村,既帮助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企业特色家纺产品的生产;喜瑞光电公司老板利用外出打工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把公司建在回龙山镇草塘村,公司效益不断攀升,村民对此赞不绝口,并逐步树立起“当老板光荣”的观念。黄冈福源地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瞄准老家贾庙山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在结对村租赁荒山、荒滩投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休闲旅游等项目,带动乡村发展“休闲农家乐”10处,拓宽了农民致富门道。

  四是金融信贷创新扶贫。我县在全市率先开展小额扶贫贷款“两免一贴”创新试点,县政府筹资1500万元,牵手农商行发展“助贫贷”7500万元,引入金融资金通过杠杆作用撬动产业扶贫。截至2016年4月底,全县发放贷款5470.1万元,发展特色养殖基地176个,种植基地30.56万亩,带动2000多人增收脱贫。

  (三)发动社会扶贫多力量,开展三大扶贫活动

  一是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春节慰问活动。县委县政府每年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春节慰问活动,动员全社会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对贫困户进行慰问,保证贫困户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

  二是开展"送岗位、增收入"招工就业活动。我们与富士康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县劳动局联合,开展扶贫济困送岗位和免费送工作岗位活动,动员县内企业到贫困地区招工,输送贫困家庭外出务工,每年为贫困人口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三是开展"10.17"扶贫日活动。利用10.17扶贫日活动契机,宣传扶贫济困典型人物,公布社会各界捐赠帮扶情况进度,在团风大地上形成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社会新风尚。

  三、当前县情及社会扶贫存在问题

  分析贫困县情,我县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一是贫困基数大。截止2016年4月,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1万、22822户,贫困发生率为20%。二是脱贫任务重。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要求在2017年实现基本脱贫,不到两年时间要完成6.31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繁重。三是脱贫难度大。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扶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贫困程度深、贫困成因复杂的“硬骨头”。四是脱贫成本高。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县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生态脆弱、资源匮乏的北部山区,行路难、饮水难、居住难、用电难、灌溉难、环境差等问题突出,需要大笔资金扶持。五是返贫比例高。每年因各种原因返贫4200人,占贫困人口的6%。其中因病返贫2680人,占返贫人口的63.8%。

  正因如此,为了打赢我县脱贫攻坚战,必须更大地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当前我县社会扶贫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帮扶单位实力不强。中央大型企业和中直机关驻点团风处于空白,省级单位驻点团风寥寥无几,县级部门与省级包扶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络和沟通,县级帮扶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欠佳,50%以上的企业经营困难,难以承担帮扶责任。二是少数包扶单位认识不足。在包扶工作中认识浅薄,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无钱、无物就无法开展扶贫工作,不认真了解村情民意,工作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少数单位和企业驻村时间不足。有的单位和企业根本就没有到村开展工作,没有办一件实事,影响了整体包扶工作进度,在群众中引起不良影响。四是发挥贫困人口主体作用不够。一些地方强调自身的贫困,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够,存在着“等、靠、要”思想。五是对受扶项目和资金管理不够。注重争项目、忽视管项目,使帮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捐赠资金未能充分发挥效益,甚至有的捐赠资金被挪用。六是对社会扶贫典型宣传不够。对许多鲜活的帮扶事例、先进典型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报道,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帮扶积极性。

  四、推进社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以推动立法为保障,实现社会扶贫规范化。通过严密的法律制度,明确扶贫工作的社会责任,把党和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和制度性安排,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有利于保持各项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促进贫困群众融入社会整体,促进民心凝聚。

  2、以增设机构为依托,推动社会扶贫良性发展。今年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第二年,要想打赢我县脱贫攻坚战,必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大扶贫格局。建议完善社会扶贫组织机构,在县扶贫办增设社会扶贫股室,加强对社会扶贫工作的组织落实,帮助有发展能力的扶贫人口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3、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加快社会扶贫科学发展。一是创新社会扶贫资源投送机制。要支持市场主体在遵循市场规律、义利兼顾的基础上,通过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等方式,将资源要素投向贫困村、贫困户。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扶贫服务机制。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通过公平竞争来承接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扶贫服务。三是健全社会扶贫的约束、激励机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扶贫。

  4、以强化管理为支撑,促进社会扶贫取得实效。建立社会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社会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准确评价社会扶贫工作的成效,力争避免以表面的数字统计成果取代实际工作效益,用考核机制促使社会扶贫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5、以丰富精神为侧重,营造社会扶贫良好氛围。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要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新老媒体,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及时宣传报道社会扶贫典型人物、事迹和案例,一方面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强化自身减贫脱贫的意志信念,提升自身减贫脱贫的能力水平。

  6、以培训人才为关键,推进社会扶贫长效帮扶。对口帮扶不仅是捐钱捐物,更重要的是把外地先进理念和做法引进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企业帮扶都应注重人才的培训,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思想观念,培养一批不走的脱贫致富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