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男生捅小学老师十余刀 称报复对其留堂太多

29.06.2014  13:36

  “边缘生”缘何变成“悲剧生

  ——广东开平十四岁少年捅老师案调查反思

  “新华视点”记者 欧甸丘 田建川

  一份积怨,雪藏三年后演变成一场血案。广东初三学生谢某为了报复小学老师对他“留堂太多”,连捅老师十余刀。

  梳理今年来多起学生血案,记者发现,案件背后几乎都有“边缘生”的身影,这敲响了“边缘生”变成“悲剧生”的警钟。有关专家表示,“边缘生”不应被“边缘化”,应给予他们更多关爱,避免他们走向极端。

  “边缘生”成“悲剧生

  广东开平市宝源路药店售货员谢女士对几天前发生在店门口的学生刺杀老师案件仍心有余悸。“学生拿着水果刀追着一名女老师捅,另外两名女老师拿着太阳伞奋起抵抗,但也没能拦住。被刺的老师满身是血。

  记者从开平市公安局了解到,凶手是开平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谢某,年仅14岁;被刺的是谢某小学六年级时的班主任侯某,身中十余刀,目前仍旧住在ICU病房中。谢某行凶的动机是,读小学时,侯某“留堂太多,有些针对我”。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复杂的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等原因导致一些“问题生”变成“边缘生”,继而演变成“悲剧生”。

  记者获悉,谢某母亲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卖早餐,父亲没固定工作,姐姐刚参加完高考。一家四口人居住在一套窄窄的房子里,经济状况拮据。住在附近的几户街坊告诉记者,平常上学、放学时能偶尔看到长得高高大大的谢某,但很少跟其交流,见面也是匆匆低着头过去了。

  谢某现在的班主任郭某告诉记者,谢某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除了偶尔由于身体健康原因迟到之外,平常很少有违纪行为。学习比较努力,有进步,但成绩在班级内部仍处在中下位置。谢某的同学说,平常他比较喜欢上网,玩游戏,不怎么说话,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但并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极少与同学发生矛盾。

  教育专家分析认为,家庭贫穷、学习成绩差、身体有疾病的学生往往更易产生极度自卑、自尊心极强、个性过度敏感、受挫力差等严重的心理问题,既无法成为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佼佼者”,又难以被同学所接纳认可,从而成为学校里的“边缘群体”。

  “一句无意间的批评、甚至一个眼神、动作,都有可能会在学生心中埋下长久的心理阴影,产生‘黑箱’效应,关闭一个孩子的心灵。”广东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校长周永峰说。

  “育人”还是“育分”?

  湖南某县14岁网瘾少年举刀刺死父亲、成都一昔日高考状元因遭歧视杀害1名同学、广东某大学1名硕士生不堪找工作压力在寝室自缢身亡……今年以来发生的多起学生案件,背后大多数有“边缘生”的身影。家长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教育,学校注重学习成绩、升学率而忽略“拉后腿”的学生,原本需要更多关爱的群体反而遭遇“体制性”冷落。

  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问题家庭。广东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每年都会对学校处以警告以上处分的十多名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周永峰说,分析显示,问题学生背后大多有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过度纵容、简单粗暴、非正常职业都成为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诱因。

  “谢某的家庭教育主要落在母亲身上,而母亲既要工作养家,又要照顾生病的女儿,体力和精力都难以细致照顾谢某的学习、生活,更别说教育。”一位熟悉情况的街坊说。

  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分数为王”,往往注重“育分”而忽略“育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以考试分数为主导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的心理、道德等素质教育这些不能立竿见影、增加考评分数的项目基本被边缘化,人员配备、资质水平都跟不上现实需要,久而久之便忽略了‘边缘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