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软件拜师学艺 机电专业大学生变身“泥鳅通”

05.08.2014  10:52

  (长江日报 记者魏娜 通讯员黄芹)7月30日,烈日炎炎下,胡铁穿着下水衣,在水塘里忙碌,额头上大滴的汗水直接滴进鱼塘。他说,“130亩的鱼塘我一个人搞定,看着鳅鱼苗一天天成长,很有成就感。”市水科所专家在替鱼塘“把脉”后,大加赞赏:“水色调得好,泥鳅成活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99%的泥鳅苗都死了

  2006年,胡铁从中国地质大学机电专业毕业,他先在建筑工地搞了两年工程,后来又在市中心开了一家韩国料理店,经营了2年后,并没有赚多少钱。碰巧妻子怀孕,他回蔡甸桐湖老家的鱼塘给妻子抓河鲜补身体时,发现大片的鱼塘因为没有人管理而荒废,迸发了回乡承包鱼塘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妻子的支持。当时28岁的胡铁回到穷乡僻壤的桐湖老家,承包130余亩鱼塘,正式开始了“渔夫”生涯。

  “对养鱼,我真的一窍不通,全部从头学起。起初,我也跟别人一样,养青鱼、胖头鱼这些常规鱼,但是后来发现虽然产量不错,但因为养的人太多了,价格上不来,一年到头也赚不到多少钱。”胡铁说。

  胡铁走访市场和餐馆后发现,泥鳅的价格一直“坚挺”。泥鳅肉质细嫩,味道极为鲜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因为不容易养活,很多人都不愿意养泥鳅,我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但第一年,他在30亩鱼塘里投了泥鳅苗,结果99%的泥鳅苗都死了。

   两年变成“泥鳅通

  第二年,胡铁又购回一批泥鳅“水花”,在培苗池中精心喂养,待小“水花”逐渐长成“寸片”后,再投进成鳅池。

  “这个小伙子攻克了泥鳅养殖的技术难点,成鳅相对好养,但‘水花’和‘寸片’极难养。”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艾桃山对胡铁两年就摸熟泥鳅的“脾气”赞不绝口。 “泥鳅的成活率一直困扰着水产养殖市场,目前,全国泥鳅养殖存活率普遍只有8%左右,最高不过10%。

  艾桃山与胡铁相识源于一个手机软件“鱼大夫”。胡铁在对泥鳅成活率过低苦恼不已时,周围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想找个人探讨一下原因都办不到。这时,他想到农业局推荐安装的“鱼大夫”软件,上面有20多名鱼类养殖专家提供在线指导。艾桃山就是专家之一。

  有30年水产从业经验的艾桃山,对泥鳅成活率不高的技术难题一直耿耿于怀,接到胡铁的求助,两人一同分析水况和生物食料的组成。渐渐地,胡铁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泥鳅通”:泥鳅吃什么,哪个阶段如何喂养,他能倒背如流。在他的养殖日志上,每天记录着池号、喂食量、有无不良反应,死亡率等。

  第二年,胡铁养殖的80亩泥鳅,存活率上升至10%。泥鳅苗不仅存活率提高了,胡铁还在鱼塘里成功地孵出泥鳅苗。“他现在就是泥鳅专家,有理论有实践的真正专家。”艾桃山说,胡铁现在不仅可以卖泥鳅,还可以卖苗,名副其实的养殖基地。

  据估算,为了养泥鳅,胡铁先后投入了80万元左右用来购买设备、改善水质,根据目前的养殖规模,泥鳅每年能为他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益。“现在还没有赚到钱,但相信以后的收益会越来越好。”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