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进行扶贫[2014-06-19]

19.06.2014  09:43
   

          北京6月19日消息(记者陈屹 潘晴霞)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贵州省毕节试验区成立26年来,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改革发展实践,实现了人民生活普遍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重大转变。走进赫章县城关镇兴桥村,漫山遍野的核桃林格外扎眼。这是赫章县“百万亩核桃产业基地”的一个缩影。村民陈大华从县扶贫办领到了200株核桃苗,满脸汗水正在山上刨地栽种。

记者:200多棵你要刨多久才刨得完呢?

  农民:大概一个多月吧

  记者:发给你这个核桃苗你愿不愿意种啊?

  农民:愿意啊!

  记者:让你等20年你愿意吗?

  农民:愿意!这个地方种玉米啊大风一来刮倒了那一年你就没有收成了。现在小孩子读书也有补贴嘛,我还去捡来种呢,人家丢了我就去捡回来种。

          村民们说核桃树是他们增收致富的“财神爷”。有了核桃树,不仅鼓了腰包,还绿了荒坡,一举两得。

          “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就是毕节26年前的真实写照。1988年,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建立了扶贫开发试验区。围绕“三大”主题,毕节是不断进行着创造性的反贫困实践。

          变“输血式”扶贫为开发扶贫,变“漫灌式”扶贫为精准扶贫,持续扶贫让毕节获得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赫章县县长孙逊说,带领群众脱贫,关键在于治穷先治愚,观念的更新至关重要。

          赫章县县长孙逊:老百姓潜移默化地转变观念,2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但是成效是明显的。

          民建党员陈毕松,是毕节市扶贫办派驻海雀村村干部。

          陈毕松:这里的苗族妇女都会这个东西,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把苗绣这个东西商品化了。我们联系了纳雍做苗绣商品化做的很好的一家企业,答应农忙完了以后就来培训。

          26年来,中央和相关各方对毕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各民主党派中央无私地对毕节持续帮扶更增强了毕节发展的信心。

          扶贫办主任吴学军指着办公室不同的挂图,激动地介绍着毕节反贫困的多重叠加优势。

          吴学军:26年来,试验区贫困人口从1987年末的345万2013年末的151.6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1.4%下降到21.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2013年的5645元,年均增长14.12%。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着力破解了毕节边缘化的难题。


(原标题:贵州毕节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进行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