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扶贫办简报(2016)第16期

04.05.2016  21:04

  创新“一主四化”模式 加快推进精准脱贫

  ──宜都市推进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宜都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积极创新思路,突出政府主导,探索构建平台信息化、运作协同化、帮扶精细化、服务人本化“一主四化”网格化精准扶贫新模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创新之举,坚持四化推进

  (一)整合资源,搭建信息化平台。启动精准扶贫数据化平台建设,努力做到“五个一”:一个平台管总,将精准扶贫政策方案设计成信息采集表,分为户级、村级、市级结构,嵌入信息平台,内容涵盖家庭人口、经济收入、主导产业、住房状况、子女就学、医疗健康、土地林权等13大类40子项。一组数据共享,把民政、公安、人社等13个部门信息系统整合为统一的信息数据库,汇聚贫困家庭信息数据40余万条。一张网络运行,密织市镇村三级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网络,市成立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设立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中心,乡镇(街道)成立精准扶贫战区指挥部,设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站,各村设立精准扶贫网格化工作室。一部手机联通,开发精准扶贫手机APP,打破扶贫信息存储、传输和查询的时空限制。一站服务到位,按照“条块结合、区域就近、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将全市123个村划分为85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1名信息员、1部移动手持终端,由网格员负责扶贫信息采集、政策宣传、代办服务、动态管理,做到信息全掌握、矛盾全化解、小事全代办,打通了帮扶贫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聚焦聚力,实施协同化运作。建立精准扶贫网上指挥系统,将扶贫作战地图植入信息化平台,在图上精确定位贫困户家庭住址,并关联家庭信息、贫困原因、脱贫计划、帮扶情况等内容,通过系统检索,实现贫困户信息准确查找、集中展示、一目了然。以贫困原因、脱贫计划等为依据,即时将贫困户信息向民政、人社、住建、卫计等部门推送,由业务部门直接受理承办,累计解决群众困难3000余件,实现了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管”转变。对存在特殊困难的贫困户,在系统中进行置顶处理,由相关部门协同制定帮扶方案,明确帮扶项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责任时限,确保帮扶取得实效。

  (三)建章立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对口帮扶机制,组建12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选派26名贫困村“第一书记”,组织26家规模企业对口帮扶26个贫困村,形成了“部门+企业+工作队+第一书记+贫困村”的扶贫工作新格局。民情回应机制,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对收集到的贫困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分析研判,及时协调处理,并第一时间向贫困户反馈意见。资金整合机制,以扶贫项目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整合财政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最基本、最急需的生产生活问题。督办考核机制,完善精准扶贫网络化管理考评体系,建立精准扶贫跟踪警示系统,督促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落实。

  (四)量体裁衣,提供人本化服务。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落实定人、定责、定岗、包脱贫的“三定一包”措施,构建精准扶贫绿色通道,实现联系零距离、帮扶零缺位、民意诉求零障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政策宣传,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充分享受政策福利;注重结合实际,对家庭有劳力或有一定技能的,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就业创业,对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加强联系走访慰问,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帮助树立发展信心。针对贫困群众反映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市财政设立1000万元信贷扶贫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银行贷款资金1亿元,直接受益贫困人口4807人。

  二、问题导向,彰显四大成效

  (一)精密织网,对象识别更准。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汇集公安、人社、民政、住建等13个部门的信息,并将“四看四算”和“五优先十不准”等衡量标准进行公式化处理,在干部入户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由网格化系统进行数据比对,高效便捷地精准识别出真贫穷、真困难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从源头上杜绝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问题发生。

  (二)精细施策,帮扶措施更实。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组织26名市级领导对口帮扶26个贫困村,4491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4491个贫困户,做到村有市级领导联系,户有党员干部帮扶。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使因病、因学、因智等贫困户都能享受到具体的帮扶政策。通过精准扶贫手机APP动态及时更新帮扶过程和帮扶措施,准确把握脱贫进程,做到全市一盘棋,确保各项帮扶工作统筹推进。

  (三)精确督查,工作流程更严。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以帮扶单位、帮扶干部、镇村干部、网格员为考核对象,以职责落实情况为考核依据,建立宜都市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综合考评机制。将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与农村网格“四务通”平台相融,实现了平台整合、信息共享,精准到户、双向互通,痕迹管理、动态更新,通过数据分析、跟踪督办,形成了精准扶贫动态化、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模式,为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有力推动了精准脱贫。

  (四)精深对接,服务管理更优。通过推进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由村“两委”统筹调配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扶贫力量,促使各级党员干部知责、履责,做到工作触角在网格中延伸、困难问题在网格中解决、正能量在网格中释放。积极推进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让困难群众通过远程服务享受脱贫政策,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三、发展之路,悟出四点体会

  (一)加强领导是前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把推进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作为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强化市级主体责任、乡镇直接责任和村级具体责任。市委常委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市“四大家”班子成员各联系一个贫困村,实行不脱贫、不脱钩,为推进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创新机制是关键。推进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不是单纯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运行机制创新。精准扶贫网格化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对精准扶贫工作整体进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面临许多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方法,尤其注重新概念、新信息、新技术等要素在农村工作中的运用,这样才能更高效、更优质地推动工作。

  (三)健全网络是基础。精准扶贫网格化的基础是网络,该市充分利用农村网格化建设成果,适时搭建精准扶贫网格化信息平台,并且使它高效有序运行。为了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网格化,通过对网格员开展各种培训,使他们了解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掌握平台操作管理,强化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实现信息动态更新,同时通过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手段充分调动网格员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责任落实是根本。精准扶贫是否到村到户、精准脱贫责任是否落实到人,关系到能否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通过网格化,实行全程痕迹管理,由网格员将所有贫困户的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录入到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系统,30天内未填写帮扶信息,系统将亮红灯,警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过网格化系统,既能实时督促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帮扶计划,也能为考核问责提供依据,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落实。(中共宜都市委、宜都市人民政府供稿)

  送: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单位。

  发:市、州扶贫攻坚领导小组。

  责任编辑:政策法规处联系电话:027-8723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