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扶贫办简报(2015)第4期

06.05.2015  10:12

(总第四十七期)


    湖北省扶贫开发暨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输血送温暖,造血促发展

  襄阳市委宣传部“五帮”工作队为帮扶村办实事

   

  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版图面积9.64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0496亩,耕地面积840亩,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贫困村。全村共340户1320人,其中贫困户174户542人。在贫困户中,有特困户20户68人,低保户67户102人。苏区村是革命老区,耕地少,人均不足0.6亩;山林多,但石头山为主,山上不易种植林木;位于南河小三峡风景区周围,但道路不宽,交通不便;辖区内有温泉,但目前没有很好开发利用。目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主要种植水稻,养殖鸡、牛、羊等畜类,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772元。襄阳市委宣传部“五帮”工作队进驻该村后,按照“输血送温暖,造血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迅速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已投入资金10万元,启动了漫水桥、滚水坝工程,新发展药木瓜50亩。

        一、迅速对接,开展调研。

        12月19日市委宣传部作为市直驻谷城南河镇“五帮”工作队牵头单位,在南河镇召开市直22支工作队会议,进行工作队对接。12月26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忠,又带领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相关领导,深入到南河镇、苏区村进行调研,先后听取了南河镇和苏区村领导汇报,并就南河流域贫困群众脱贫和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要求。之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谢选伦等又多次深入该村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三年脱贫计划做准备。

  二、摸清底子,制定规划。

  工作队进村后,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摸清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状况的底子,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该村扶贫开发三年规划,即以促进农民增收、带领村民致富为主要目的,依托现有资源,在发展养殖业、苗木种植业中找出路,培植养殖大户,做大苗木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参与养殖和种植,力争达到农民增收,集体增加积累。在产业发展上,一是继续发展以养土鸡、山羊、牛为特色的养殖大户,由原来的5户增加到10户,以大户促进和带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二是争取扩大罗非鱼养殖面积,计划将村现有的2亩养殖面积扩大为5亩,联合县渔场,建立罗非鱼养殖基地,实行销售、垂钓为一体的销售渠道,增加集体收入。三是继续发展木瓜药材产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将木瓜药材基地扩大到100亩。四是开发以种植银杏树为主的育苗基地5亩。五是开发利用好温泉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依托南河风景区位优势,打造一处集休闲养生、红色革命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形成旅游产业。2016年前力争在村一组垭子处新建山门一座。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任务,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村民文化广场建设、村容环境整治等方面下功夫,改善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新修河堤300米,维修滚水坝2座,可保护350亩农田不被水毁水淹,同时可保证350亩水田灌溉问题。二是新建农民文化娱乐广场一处,共1000平方米,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新修郑家店漫水桥一座。解决30户120人交通难过河难问题。四是实施道路亮化工程,从温泉至道班中心街道安装路灯2公里。

        三、落实干部包保,实施精准扶贫。

        市委宣传部从部长、副部长到科室主任、一般干部,共安排35名干部包保苏区村35户有致富能力、有脱贫意愿的贫困户家庭,一定三年不变,在技术、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给予帮扶。最近,该部安排包保干部,分批次、每次不少于一周时间,进驻包保户,帮助包保户研究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具体帮扶措施,实施精准扶贫,与包保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四、组织机关干部开展送温暖活动。

        年前部机关深入到苏区村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共送去慰问金和物质折款12000元,慰问困难户20户。

   

  十堰市精准发力  助推9万人脱贫

   

  为深入推进全市“四双”驻村帮扶工作,把精准扶贫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十堰市在全市实施了“千村万户脱贫致富支持计划”,瞄准重点村,找出脱困户,确定扶贫策,明确帮扶人,力争全年精准脱贫9万人。

  一、分解减贫任务。十堰市将脱贫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县市区将任务分解到乡镇、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对年度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精准管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减贫台账,逐户收集贫困户基本信息、致贫原因、脱贫措施、资金需求、脱贫成效和帮扶责任人。确保全市2.5万户9万人当年脱贫。其中,国家4000万元产业发展试点资金到户3000户;85个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每村减贫60户共5000户;市直单位驻村帮扶55个村每村减贫40户共2200户;县市区县级以上领导帮扶330个村每村减贫40户共13000户;25个老区重点村每村减贫20户共500户;50个生态家园建设村每村减贫20户共1000户。

  二、落实到户措施。针对十堰贫困现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个到户到人”措施:一是产业扶贫到户到人。创新产业扶贫到户方式方法,建立贫困户 “靶向治疗”机制,注重把贫困农户增收项目与全县、全乡、全村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优势产业相结合,解决农户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难题,让农民在产业链条上脱贫致富。二是生态扶贫搬迁到户到人。十堰市不断创新搬迁模式,积极推进统规自建、分散安置,统规统建、集中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对统规自建、分散安置的每户补助2-3万元;对统规统建、集中安置的每户整合5万元,其中直补到户3万元;鼓励进城进园、购房安置,大力改善居住环境,当年完成生态扶贫搬迁1万户4万人。三是“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到户到人。以贫困家庭“两后生”和农村劳动力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能力素质。按照中职生每年补助1500-3000元,连续补助二年;高职生每年补助1500―3000元,连续补助三年;短期技能培训每人每次补助不低于800元的标准,努力完成培训1万人次,推荐就业5000人的目标。四是金融扶贫到户到人。积极开展金融扶贫行动,从今年起,每个县市由政府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0万,用作风险补偿,向贫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贷款6亿元用于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五是龙头带动到户到人。培植和壮大扶贫龙头企业,通过“龙头+贫困户”等方式结对帮扶,鼓励农户流转土地,入股分红,通过“流转金”、“股金”、“薪金”,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六是环境整治到户到人。结合“三万”活动,围绕生态家园创建“绿、净、齐、富、厚、和”六字目标,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确保专项扶持资金向贫困户倾斜,通过“一建三改”方式,扶持贫困户改善庭园环境。七是低保衔接到户到人。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弱、病、残、痴、呆、傻贫困户,采取“救济式扶贫”,集中救助资金,对其生活、就医给予重点支持,保障其基本生活。八是助学济医到户到人。对因学、因病致贫户,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组织动员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献爱心,组织包户干部承担包扶责任,开展救助活动。九是安全饮水到户到人。争取水利部门把贫困村优先纳入扶持计划,重点解决贫困户饮水困难,让贫困群众用上安全水。十是责任帮扶到户到人。在开展的“四双”驻村帮扶活动中,把年度脱贫对象逐一明确到帮扶责任人,因户制宜、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由包户干部帮助贫困对象选定年度实施项目、争取政策资金、监督项目进度、实施定向扶持,对贫困人口脱贫实行“一表两卡”精准管理,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三、明确方法步骤。十堰市在“千村万户脱贫致富支持计划”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具体方法步骤。3月底以前,市政府将脱贫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县市区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和村;4月中旬以前,各地和驻村工作队将年度脱贫对象分户登记造册,将贫困户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所需资金、帮扶责任人等情况汇总上报县级扶贫办;10月底前,县市区扶贫办根据各乡镇、村上报的脱贫对象和项目资金需求,研究下达资金扶持计划,明确扶持方式;12月底前,各乡镇、村,工作队和包户干部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明确扶持项目资金和具体帮扶措施,分户制定脱贫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年底,由县级扶贫办负责对到户项目组织验收,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估。在工作推进中,加强日常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到户项目顺利实施。

  四、强化组织领导。把“千村万户脱贫致富支持计划”纳入年度精准扶贫工作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和综合手段,确保项目落地,资金到位。今年启动的整村推进重点村,专项扶贫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整合资金不低于200万元,确保50%以上资金用于到户项目。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联系村、生态家园建设村、老区重点村都安排有专项到户扶持资金,并要求工作队要全程参与扶持计划,充分发挥“管道”和“桥梁”作用,积极与县、乡、村对接政策,争取资金。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细化工作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间要求抓好责任分工和督办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