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扶贫办简报(2014)第22期

20.01.2015  19:27
 

    总第三十八期

  

  ●我省搭建4个片区减贫与发展研究平台

  ●十堰市深入实施“四双”行动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我省搭建4个片区减贫与发展研究平台

  

  10月21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中部减贫与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杨朝中和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共同为中部地区发展与减贫研究院揭牌,省扶贫办副主任柳长毅、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和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勇出席成立仪式。该研究院的正式运转,标志着面向我省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4个片区的减贫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近一年来,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副主任柳长毅等领导,多次专题研究扶贫开发智力库建设,并带领有关处室分头到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沟通协调,力求通过借助“外脑”,提升我省扶贫开发理论研究水平。经多次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省社科院协商,形成一致意见。自8月份开始,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中部地区发展与减贫研究院(重点研究大别山片区)、秦巴山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幕阜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以中国·南方减贫与发展研究院为依托)相继开始运转。组建研究机构的目的在于为湖北4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提供决策咨询、深入开展减贫与发展理论研究、强化扶贫开发基础性工作、培育减贫与发展人才,力争通过努力,将4个研究院(中心)建设成为湖北省减贫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咨询机构和重要智库、人才培养高地、科研合作基地,助推我省4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各研究院(中心)成立后,迅速组建学术委员会,成立研究专班,开展了相关工作。其中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在首个“扶贫日”前夕,举办了“民族地区持续减贫与同步小康建设”学术研讨会,开通了专门的网站,省内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和湖南、贵州等地的学术人才聚集中南民大共同探讨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十堰市深入实施“四双”行动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十堰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扶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在全市开展 “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帮扶行动(以下简称“四双”),市县乡三级联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取得了良好成效。

  “双包”就是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人)。每个贫困村派驻一个工作队,所有干部结对包扶贫困户。工作队进村后,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的贫困村和有劳动能力、脱贫愿望的贫困户重点开展帮扶工作,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并根据不同类型,因村因户施策。目前,全市共精准定位1000个贫困村、1万户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组建派驻了1000支工作队,动员了1万多名干部、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0名科技特派员参与了结对帮扶工作,34名市级领导干部、1116名副县级以上干部结对包扶贫困户1150户,12300名科级以下干部结对包扶贫困对象12300户(人)。

  “双带”就是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方面把企业进村作为驻村工作队协调服务的重要内容,组织和动员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开发,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推进特色产业、民生工程、新型经济组织建设。通过直接投资、信息服务、项目带动、市场牵引、技术支持、就业促进等多种途径,走企业带村、农企联姻之路,带动贫困村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培育主导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帮助转移就业,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建立包含1000名科技人员的农村乡土人才库,免费开展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为每个贫困户培训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通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培训一批乡土科技人才,领办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创办一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培育产业大户、致富能人、科技明白人等各类农村市场主体,全市农村呈现出“能人带穷人、先富帮后富,大家共同富”的可喜景象。目前,全市已进村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996家,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带动2.2万户9.5万人在产业链条上增收致富。

  “双建”就是帮助和扶持贫困地区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十堰市把“双建”工作作为工作队和企业的重要任务,采取从市、县直机关选派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村锻炼,鼓励大学生做“村官”,选拔优秀农民担任村干部,从回归企业家中选派村干部,让工作队员兼第一书记等方式,配强“领头雁”,增强村部的致富带动能力。工作队和企业进村后,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按照市场办法,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辐射、引领、带动,积极组织实施“市场对接”、“银社对接”工程,努力破解农民“散兵游勇”闯市场的难题,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超对接”新模式,解决 “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发展合作社1128家,累计发展家庭农场112家,新增专业大户602家,有力促进了全市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四百万”工程的快速推进,成为带动贫困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和活跃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双促”就是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十堰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四双”活动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出台考核办法,把“四双”帮扶工程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的重点,实行一年一考核,综合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单位和干部职工评优树模、评价实绩、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四双”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市县两级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四双”帮扶领导小组,行业主管部门和科技部门建立“千企进千村”、科技特派员联系协调机制。该市成立了10个驻村帮扶片区,明确责任人,建立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督促检查制度。全市1万多名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到贫困边远地区,了解市情民情,感受贫困状况,增强与贫困地区群众的深厚感情,突出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关心群众冷暖不多,落实惠民政策不力等党员干部“四风”方面的问题。在实际帮扶过程中,该市重点开展了“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生态扶贫搬迁行动、金融支持扶贫行动,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加快了脱贫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