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绘就精准扶贫路线图

16.07.2015  13:33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彦睿 通讯员 周诗泉


  编者按
    我省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大幕开启,“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号角响彻荆楚。
    解析具有湖北特色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聚焦各地重要举措、经验成效、先进典型,本报今起开辟“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专栏,敬请读者关注。


    拥有9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恩施如何同步小康?

    恩施州扶贫开发办公室悬挂的一幅地图标明了“路线”。在这幅地图上,恩施8县市、729个重点贫困村、9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分布、脱贫、小康时间进度,被红、紫、蓝、绿、褐五种颜色标注得一清二楚。“攻下一个贫困村,插上一面红旗。”州扶贫办主任梁公章说:“5年之内,红旗将漫卷土苗山乡。”“每年减贫16.7万人,每月减贫1.4万人,每天减贫460人,恩施才能确保与全国同步小康。”看任务,算时间,找差距,州委书记王海涛认为,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得用“非常之策”。
  分段脱贫,8个县市“三步走
  脱贫,扶贫,恩施不搞“一刀切”,小康不喊“齐步走”。
    按照具体县情、市情,恩施州明确所辖8县市分阶段“梯次突围”:2017年,来凤整县脱贫;2018年,鹤峰、宣恩整县脱贫;2019年,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咸丰实现脱贫。
    729个重点贫困村,每年脱贫243个,“三年全部拿下”。
  最终目标:2020年前,恩施全面实现“县摘帽、村脱贫、户销号”。
    今年5月,恩施相继出台州直、县市、乡镇(办事处)三个层级精准扶贫目标责任考评办法。“三个考评办法”中,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权重均大幅提升,县市由4%调至60%;乡镇由5%、10%不等增至60%;州直行业部门加分,从20分提高到30分至50分。
    恩施配套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和负向约束机制,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贫困县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个考评办法,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指挥棒’,实现了基层干部着力点的新聚焦、工作布局的大调整和扶贫战略的新冲锋。”州委副书记董永祥说。
    精准施策,10大扶持政策“兜底
  “再过半个月,我和儿子就不用再住在别人家了。不是政府伸手,哪指望住上这好的房子。”这个夏天,恩施市龙凤镇双堰塘村72岁特困户赵润革心里很舒坦。
    赵润革是恩施州精准识别的12万最困难人口中的一员。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恩施对贫困人口进行调查摸底,逐村逐户、准确地把贫困对象锁定到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头。
    因人施策,恩施先后出台低保提标、大病救助、教育扶持等10大扶持政策,为12万最困难群众“兜底”。
    因地施策,恩施相继打出“片区综合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互联网+扶贫”组合拳。
    作为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片区,龙凤镇以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在投融资、农村产权交易、土地综合利用等方面实现破题。
    实施旅游扶贫,恩施探索“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产业融合”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10万农民就业创业,直接减贫人口达20%以上。恩施市沐抚办事处向明富经营五星级农家乐,年收入达240万元,直接吸纳周边贫困乡亲30人就业。
    实施金融扶贫,恩施把金融网格化服务延伸到贫困户家门口,各级财政按照1∶10的比例为贫困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在宣恩椒园镇黄坪村,县扶贫办提供15万元扶贫资金,作为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与银行开展贷款担保合作的担保基金,试点承贷金融机构按1∶10向农户发放贷款。
    合力攻坚,830个“第一书记”进村
    当上来凤百福司镇安家堡村“第一书记”,恩施州发改委干部鄢哲明就成了大忙人。
    要办的事太多!527人安全饮水、15户危房改造、10大扶贫搬迁项目、500亩退耕还林项目落地……一件件都压在鄢哲明心头。
    与鄢哲明同期,恩施州830名干部下村担任“第一书记”,1259个工作队、3970名干部进驻贫困村,结对帮扶重点贫困户。
    鹤峰县工商局干部刘家志任高桥村“第一书记”,上任第一件事是指导村民在1.3万亩公益林中种植楠竹,并组建专业合作社开展林下养鸡。“一亩楠竹三年可以收成,仅竹笋一项就可以收入2000余元,成竹可收入3000余元,每只鸡每年可以收入100多元。”让高桥村尽快脱贫,刘家志充满信心。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能人大户结对帮带,市场主体结对链接,社会救助结对关爱——四大社会化扶贫机制在恩施山乡遍地开花。
    决战贫困,蹄急步稳。今年上半年,恩施州243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共新建村组公路206.82公里,新建水池、水窖266口,新修水渠29000米,发展特色种植业141656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