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义务扫公厕几十年 弥留之际嘱家人“不要忘扫厕所”

04.11.2015  11:01

  “我非常怀念我老伴儿,他已经走了,我不能半途而废,让他不安心。”昨日上午,在青山区冶金街楠姆社区车站村公共厕所,77岁的刘忠兰老人左手提着撮箕,右手捏着扫帚,弯着腰清扫地面烟头等垃圾,哽咽着说道。

  她的老伴谢伍贤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几十年来一直义务清扫村里的公厕。今年他因病住院后,特地嘱托子女们“不要忘了扫厕所”。如今,谢伍贤走了,他的老伴和儿子们“接班”,每天都要花十几分钟清扫公厕两次,让住在车站村的上百人能用上干净的厕所。

  老伴走了

  婆婆每天坚持扫两次公厕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车站村。这是一片棚户区,狭窄弯曲的巷道,低矮的平房,屋顶盖着石棉瓦,到处都是灰色……一瞬间,记者有些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路边,一位婆婆手握扫帚,正在清扫落叶。带路的楠姆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夏敏说,这就是谢伍贤的老伴刘忠兰。在刘忠兰家门口,记者看到门边放着4把竹子做的大扫帚,每把都有近两米高。在这几把大扫帚下面,还有些小扫帚,刘忠兰说,有的扫帚是自己做的,有的是找附近的环卫工要的,“扫公厕的扫帚、拖把,都是我们自己准备的”。

  刘忠兰今年77岁了,但她一手提着撮箕,一手拿着扫帚,扫起地来十分熟练。她带着记者来到公厕,随后就从公厕外的小路开始清扫起来。记者现场看到,这是一座十分普通的厕所,面积不到50平方米,地面瓷砖上有些污迹,男厕所的小便器还堵了……从前到后,清扫一次要十几分钟,刘忠兰每天坚持清扫两次。

  夏敏说,得知谢伍贤夫妇常年义务扫厕所时,她曾劝阻过,担心两位老人身体吃不消,但他们并不放弃。“我的老伴坚持几十年了,现在老伴走了,以后我和儿子会接着扫。”回到家中,看着墙上挂的谢伍贤佩戴着军功章的遗像、两位老人金婚时拍的婚纱照,刘忠兰哽咽地说。

  退休老兵

  义务清扫为自己也为别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湖南邵阳22岁的小伙子谢伍贤参军,此后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的6年里,谢伍贤曾立下三等功,从一名士兵升为副排长。1956年,他转业到咸宁,在铁路系统工作,并在那里和刘忠兰结为夫妻。

  1964年,因工作调动,谢伍贤一家人搬至青山区楠姆庙火车站,在车站村居住。当时的车站村只有几户人家,跟荒郊野外没什么两样。由于大家都住着低矮的平房,单位就建了一个公厕,没有专人打扫。身为值班员的谢伍贤,经常抽空打扫公厕,有时候还要清理通往公厕道路两旁的杂草。谢伍贤退休后,就一直坚持每天清扫厕所两次。“那时候的厕所只能叫茅坑,如果没人打扫根本就用不了,厕所周围的杂草有一人多高,他每次去清理,总是搞得灰头土脸的。”刘忠兰回忆说,经常有人劝谢伍贤“不要管闲事”,但他从不听劝,“也有人让我劝他,我总是说,他愿意做就让他做”。刘忠兰不仅不劝阻丈夫,后来还主动帮他清扫。

  儿女们长大后,对父母义务清扫公厕的事也曾有过抱怨。大儿子谢常清就说:“扫厕所虽然不太累,可多少有些不舒服,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年简陋的公厕里没有冲水设施,一走近就会闻到一股恶臭,地上满是烟头、废纸……

  谢伍贤跟孩子们说,大家都不喜欢扫厕所,但如果没有人去扫,过不了几天,村里就没有干净的厕所用,“我把厕所扫干净,方便了自己,也能方便他人”。简单的几句话,说出来很容易,难的是谢伍贤做了几十年,且不求回报。

  儿孙接力

  一定坚持好老人的“传统

  “上世纪80年代,爷爷从铁路系统退休,到楠姆社区居委会做了7年书记,没有工资,我曾问爷爷,没有回报的事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做,爷爷只回答了4个字‘我是党员’……”前不久,谢伍贤的孙子谢强写的《我的爷爷》,让青山区冶金街办事处工作人员彭丽萍感动不已,“看着就让人掉眼泪,身边‘藏’着榜样,还‘藏’了几十年”。

  今年上半年,谢伍贤老人因病住院。他的儿女们这时才得知,早在2013年,谢伍贤夫妇就在医院签了“遗体捐献协议”。儿女和亲戚们都不理解,但两位老人依然坚持。刘忠兰回忆说:“这是老伴的意愿,他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事。

  今年9月初,躺在病床上的谢伍贤,看到儿孙们播放的“大阅兵”视频,挣扎着坐起来,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场面让人想起来就掉泪”。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躺在病床上的谢伍贤还叫儿女们回家,并叮嘱说:“不要忘了扫厕所。”这也是谢伍贤的遗愿。

  在谢伍贤病重的日子里,谢常清帮父母扫了半年的厕所,“现在,如果妈妈身体不舒服,或者我带她去外地了,就让二弟接着扫。现在我能理解父亲的嘱托,我和家人一定会坚持做好”。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