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 助推精准脱贫

24.05.2016  10:09

  ——竹山县麻家渡镇总兵安村精准脱贫的实践与启示

  中共竹山县委副书记  张超

  总兵安村位于竹山县麻家渡镇西部,因清光绪年间这里出了一位总兵而得名。全村总人口252户1163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7户394人。近年来,该村立足生态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创新扶贫模式,探索了一条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精准脱贫新路径,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湖北省省级生态村”和“湖北省宜居村庄”,实现了“生态好、农民富、乡村美”,全村95%以上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一、创新经营模式,推动产业扶贫

  总兵安村把产业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第一引擎,以市场主体带动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脱贫,成功探索出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一是产业托管模式。依托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将500亩几近荒芜的低产茶园交由圣水公司整体托管,由圣水公司进行统一改造、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农户一方面从公司获取每亩700元的固定收益,一方面参与到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环节挣得“薪金”,直接带动12户47人脱贫。二是土地入股模式。引进盛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建设苗圃基地,127户农户将521亩土地作为股份入股,村集体将财政专项资金和村集体机动地作为股份入股,实行“公司+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公司前3年采取保底分红的办法,即每年向农户支付每亩700元保底收益,从第4年起,除继续支付保底收益外,对公司的盈利按股权配股比进行分红,即村集体占5%、农户占10%、公司占85%,直接带动45户158人脱贫。三是市场合作模式。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合作社牵头、农户参与”运行机制,引进并依托润安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润安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实行社企合一,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村集体负责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户负责提供土地,合作社负责基地建设和前期管护,集中连片建设猕猴桃700亩。前3年在基地未产生效益前,合作社每年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用,优先组织贫困户参与基地建设,让贫困户获取劳动报酬。3年丰产后,将基地返还农户自行管护,合作社提供技术保障,并以市场保护价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盈利按合作社70%、村集体20%、农户10%的比例进行分红,可直接带动57户204人脱贫。

  二、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扶贫

  按照“绿、净、齐、富、厚、和”标准,全力打造“山青水绿、人善村美”的美丽乡村,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使群众既见新风景、又有老乡愁,既有幸福感、更有获得感。一是高位推进扶贫搬迁。在开启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生态扶贫搬迁之初,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该村资源、环境等进行考察,按照生态第一、因地制宜原则,科学规划生活居住区、产业耕作区、生态景观区、农事体验区和休闲娱乐区,留足发展空间。通过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庸派风格、统一配套公共设施,扶持150家农户实现易地搬迁住进新居,这种集约式建房模式,不仅美化了村庄,还有效腾出老宅基增加土地200余亩。目前,山上一片茶、山前一排房、房前一片林、林中一条路、路边两排树、沿河一片景的乡村格局已初步形成。二是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成功争取国土地、林业、水利等项目资金600万元,实施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修建通组入院路5公里,修建停车点2个,候车亭3处,铺设自来水管网6000多米,修筑生态河堤3000米,栽植绿化树木6万余株,建设广场1个,配垃圾箱50个,改造电路3公里,安装路灯25盏,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三是全域发展生态旅游。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先后建成龙头山、慈恩岭两大景区和仙姑洞、佛爷洞、星缘空间、好人长廊、福山、怡园等多个景点,形成了山上生态绿茶景观、山下田园风光、岸边休闲长廊、河中水上乐园的三维立体生态景区。引导农民开办8家农家乐、6家便利店,10多人经营水上娱乐项目,20余人从事土特产品销售。争取旅游主管部门支持,积极与“当当网”等旅游专业网站合作,组织开展摄影作品评选、厨艺大赛等旅游推介活动。2015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多万元,56户贫困户靠吃“旅游饭”成功脱贫。

  三、坚持文明引领,推动精神扶贫

  精神状态是战胜贫困的力量之源。总兵安村所在的麻家渡镇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创建发祥地,20多年来,“十星级”文明创建与时俱进、常创常新,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一是擦亮“十星”品牌。创新拓展“十星+”模式,通过开展“十星级”系列文明创评,激发脱贫斗志,点燃创业激情,农民普遍将“十星”视为荣耀,交友嫁娶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经商贷款看十星、评先表模看十星,争星就是争气求荣、创星就是创业求富、养山就是靠山求美的价值追求,成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动力源泉。二是厚植人文底蕴。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学习主流文化,依托总兵传说、佛教文化、家族文化、廉政文化、十星文化等资源,形成了富有本村特色的村庄文化,充分利用文化墙、宣传画、十字绣、道德讲堂、文体活动、电视节目等形式将村庄文化慢慢植入村民的内心深处,促使村民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地域文化认同感和向心追寻力。三是培育文明乡风。先后建成了“星源空间”、“孝廉院落”,公推公选出了施银庆等4名“村级道德模范”、高富荣等10名“十星好人家”等一大批身边的好典型,利用每月的道德讲堂进行轮流宣传,促进全村形成“争先进、学模范,树典型”的良好氛围。

  四、夯实基层组织,推动党建扶贫

  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互促共进。一是建强村级班子。注重将群众威信高、干事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党员干部推选到村党支部班子中来,目前该村有村支两委干部4人、正式党员21名,积极培养后备干部3人,真正使村班子成为了精准扶贫的“主心骨”。二是强化履职尽责。严格落实“一诺三评创十星”活动,支部书记罗勇率先在年初村民大会上代表党支部作公开承诺,积极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活动,对全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定党员岗位责任书,并实行党员公开承诺上墙,让每个党员都在精准扶贫中有岗有位、有责有为。三是深化便民服务。按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高标准建设“1+9”模式农村新社区,配套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广场、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村级阵地成为了集党务、村务、医务、商务、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实现了老百姓“娱乐、购物、看病、上学、读书、调解、办事”七不出村。

  总兵安村通过探索产业、生态、人文、党建“四位一体”精准扶贫机制,使贫困农民腰包鼓起来了,村庄环境面貌变美了,基层基础夯实了,发展后劲更强了。有几点启示值得总结与推广。

  一是科学规划是精准脱贫的首要前提。精准扶贫,规划先行。总兵安村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主动融入全县精准扶贫谭家河片区开发和麻家渡镇“一主两翼”发展格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推动实施“十村联建、万人脱贫”行动。如今,总兵安村成为引领谭家河片区精准扶贫和区域发展的龙头,以该村为核心的“十里谭家河、魅力新农村”小康图景也正逐步成为现实。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一幅蓝图画到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精准扶贫才能取得实效。

  二是产业发展是精准脱贫的根本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精准扶贫,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持续的。总兵安村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茶叶、猕猴桃、精品苗木、生态旅游4大支柱产业,使贫困群众有了持续增收的“摇钱树”,带动9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在产业链上。实践证明,只有让贫困户在产业的大舞台上“唱戏”,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才能彻底摘掉“穷帽子”,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三是市场主体是精准脱贫的核心力量。总兵安村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创新机制体制,坚持市场带动,将农户与龙头企业,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探索建立了“产业托管”、“土地股份合作”、“市场合作共赢”等产业利益链接扶贫新机制,呈现了全社会共同扶贫的大好局面。实践证明,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引领贫困群众“借船出海”、收获红利。

  四是资源整合是精准脱贫的关键一招。总兵安村在精准扶贫中,注重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将扶贫工程与农村危房改造、生态产业、美丽乡村、土地治理、人饮安全、小农水工程结合,不断探索扶贫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全面推进路、水、电、房、网配套,实现了十多个项目到户到人的落实。实践证明,只有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统筹整合使用资金,才能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提升精准扶贫实效性。

  五是基层党建是精准扶贫的坚强保障。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总兵安村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头带领,通过发挥村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把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盘活资源资产,收益分成用于村级事业建设和产业滚动发展。实践证明,实施精准扶贫,必须选优配强班子,盘活组织资源,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让农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