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4年襄阳市政协机关帮扶白峪沟村记实

27.01.2015  09:53
 

      

  根据襄阳市委、市政府安排,2012年襄阳市政协机关工作队进入白峪沟村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抓两头与带中间相结合、培养产业带头人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发展传统产业与壮大特色产业相结合,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2013、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分别达到1155万元、1398万元、1747.5万元,同上年比分别增长19%、21%、25%;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320元、6650元、8179.5元,同上年比分别增长20%、22%、23%。

    2014年6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行政人事司司长司树杰,省政府扶贫办主任杨朝中一行视察白峪沟村时,司树杰说:“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我们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摸清情况,二是寻找典型。襄阳市政协的帮扶工作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就是我们要找的典型,其经验值得全国学习、借鉴和推广!”同年8月,在广东清远召开的全国扶贫工作座谈会上,襄阳市政协介绍了经验,受到国务院领导及与会者的高度评价。襄阳市政协副秘书长杨才举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政协机关工作队被襄阳市政府表彰为“全市定点对口帮扶先进工作队”。襄阳市政协机关工作队的经验被“湖北省政协网”、“中国襄阳政府网”、 “中国襄阳新闻中心”、 “襄阳机关党建网”、“汉江传媒网”,以及襄阳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三抓一促”活动简报》、襄阳市扶贫办《扶贫简讯》宣传推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 政协领导重视,为对口帮扶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白峪沟村是保康县的一个典型山区村,最高山峰海拔达1500米。这里人烟稀少,全村158户、561人,散居在半山腰的沟沟洼洼之中。这里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赶集难,一直困扰着白峪沟人的祖祖辈辈。这里虽然没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艰险,但“有的村民多年未出过山”却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由于山高、路险、天寒、地薄,生产要素贫乏,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白峪沟村民长期生活处在贫困线以下,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

    工作队介绍白峪沟村情况后,引起了市政协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三年来,市政协党组把对口帮扶工作纳入政协履行职能、关注民生的重要议题。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万桃元多次主持召开主席会议、党组会议,专题研究对口帮扶工作。对工作队的组成提出了人员优先满足、经费优先考虑、工作时间优先保障的要求,即,抽调机关党性强、作风硬、水平高、素质好、年富力强的同志组成工作队。三年来,万桃元等领导同志多次带队到白峪沟村实地调研,听取对口帮扶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实际问题。2012年8月5日至6日,保康县遭受暴雨袭击,万桃元主席第一时间带领机关干部带着慰问金和物资到重灾区慰问。2014年12月16、17日,万桃元主席专程到保康县就对口帮扶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工作,研究措施,看望队员,工作队员和基层群众深受鼓舞。

    机关党委把对口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市政协秘书长陈礼龙为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抽调赵社教、涂俊成、常旭、何春生等四位同志组成强有力的工作专班抓对口帮扶工作。每周机关班子成员例会都听取对口帮扶工作的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机关干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对口帮扶工作。2012年5月19日,市政协机关党委组织机关科级以上干部与白峪沟村困难户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35名机关干部分别与白峪沟村35户困难户见面,攀认了亲戚、结成了对子,并为每户送去500元生产发展资金。2013年和2014年春季,根据工作队关于打造白峪沟樱桃走廊的建议,机关党委组织机关干部集中参加了种植樱桃树活动,共种植樱桃树3000多棵,樱桃走廊初具格局。2014年在“一对一”帮扶活动的基础上,机关党委又组织机关干部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每名机关干部联系一户困难群众、献一份爱心、办一件实事、填写一份入户调查问卷、撰写一篇心得体会。2014年1月22日,市政协副主席张克启、王万清、秘书长陈礼龙带领机关干部再次走进对口帮扶的村民家中,看望慰问,并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活动当天,走访慰问40户贫困户,送去慰问金2万余元,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50多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机关党委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使干部真正受到了教育、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抓规划重民生,切实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

    工作队进村后,翻山越岭,进小组、入农户,访民情、问民意,纾民困、解民忧,广泛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中,工作队做到了“四个一”,即“一副笑脸拉近距离、一次握手增进了解、一句问候温暖人心、一句多谢强化感情”,进一步密切了与村民的关系。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全面摸清了该村的自然条件、基本现状、班子结构、党员现状、村民素质等情况。及时召开对口帮扶分析会、村民座谈会、致富能手座谈会,在对该村自然优势、贫困原因、产业优劣、发展瓶颈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市政协机关对口帮扶工作三年规划》、《对口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对口帮扶工作路线图》、《35户困难群众帮扶路线图》、《10户产业致富能手产业发展路线图》,按照《“一对一”对口帮扶困难户活动登记表》的要求,将每名干部联系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和困难、工作目标和措施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制定了对口帮扶岗位目标和落实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工作队进村后,把为村民修出山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市政协及机关领导的积极协调下,工作队不厌其烦地多方化缘、筹措资金,用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2012年筹资82万元,为村里新修了4.7公里水泥路,实现了“组组通”、“产业基地通”;为寻找水源,工作队顶着酷夏烈日、翻山越岭三天、步行100多里,终于找到一股山泉,随后筹资11.2万元,修建了3个蓄水池。2012年“8.6”暴雨灾害,得知村里桥梁受损,影响养殖大户生产经营,工作队第一时间筹集资金8000元赶往现场,组织开展生产自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日夜奋战,及时清理疏通了道路,修复3处桥梁,筹资6.98万元,用于该村灾后重建。

    针对村委会办公楼年久失修、墙体老化、屋顶渗漏,而村委会又无钱维修的实际,2013年初市政协机关采取从机关经费中挤、动员政协委员捐助等办法,多方筹措资金15万元,对村委会办公楼进行了维修,并添置了配套设施,使村委会办公、会议、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种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环境设施大为改观。2013年又筹资7万多元对蓄水塔及6000多米沟渠、管线进行维修加固,彻底解决了45亩水田灌溉和全村人蓄饮水问题;为解决电压不稳难题,工作队想方设法争取到农村低压线路改造资金30多万元,改造了老旧线路2500多米,更换了变压器,全村四个村民小组的农电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2014年,针对山村道路狭长、弯急坡陡的实际,工作队向政协党组汇报后,又筹集资金7万多元,4月在关键路口安装了太阳能灯15盏。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迫切与父母联系的心愿,5月底工作队与市团委联合开展了“微心愿”活动,不仅让白峪沟村小学学生实现了心愿,也让过渡湾镇学校的学生实现了心愿。为改善村民文化生活需求,协调市体育局,6月为白峪沟村居民点捐助了价值2万多元的健身器材。为了解决村民就医难的问题,协调市农工党,抽调政协委员中的部分骨干医生,9月26日在政协副主席王万清的带领下,为白峪沟村民进行了免费诊断和治疗,并现场捐助了价值3万多元的药品。针对核桃树只长枝叶不结果的问题,10月13日邀请市政协委员、市农科农艺所所长到白峪沟举办核桃管理知识培训班,为村民现场解疑答惑。2014年10月17日是第一个“国家扶贫日”,工作队进村看望了12户特困户、孤寡老人,为每户送去慰问金500元。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市政协机关干部与白峪沟村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深受白峪沟村民的欢迎。

    三、抓两头带中间,为对口帮扶工作提供产业引领

    规划制定后,工作队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急事先办,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全力助推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一是围绕“长抓核桃短抓烟,高山土豆套中间,山鸡山羊满山跑,黑毛山猪要过千”的发展思路,筹资4.5万元,帮助村民成立了核桃种植、香菇种植、土豆种植、黑毛山猪养殖等专业合作社。二是协调保康县农村商业银行,为黑毛山猪养殖合作社解决贷款50万元。三是促成黑毛山猪养殖合作社与湖北润通公司、湖北八斗生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对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实行产销一体的发展模式,保证村民种养风险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四是推行“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的养殖模式,培育黑毛猪生态养殖大户6户,70%农户参与了散养。今年合作社扶持有养殖条件的7家养殖场、74户村民养殖黑毛猪1000多头,其中为贫困家庭无偿提供黑毛猪400多头,价值20多万元。五是根据白峪沟村的实际,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核桃、烟叶、袋料菌、养殖、蔬菜产业,筹资3万元用于产业奖励基金,并筹资8万元用于村属300亩核桃基地的管理,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使该村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引领、合作组织牵头的新型农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对于困难户,工作队则因户制宜,帮扶到户,做到“四定”,即因户定规划、因人定项目、因地定产业、因扶定责任。为35户困难户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脱贫计划,其中扶持9户发展繁育母猪,年创收5000-8000元;扶持4户养山羊,每户达到80到100只,创收10000-15000元;扶持2户养殖山鸡,每户达到100到200只,创收5000-8000元;扶持4户发展袋料香菇,每户1.5-2万筒,户平均创收5000元;对6户常年有病家庭实施医疗救助;对11户精神智障、孤寡老人实施生活救助。

    白峪沟村的孤残老人是村里的特困户,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更是时刻牵动着工作队员的心。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采取工作队筹一点,村里出一点,协调民政、扶贫办等单位扶持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60多万元,在村里最好的位置平整出1100平方米土地,集中建设了10套、户平60平方米的庭院式村级居民点,无偿地分给村里10家特困户居住,有效地改善了特困户的住房难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国务院扶贫办司树杰一行视察白峪沟居民点时,残疾村民姜加财坐着轮椅流着热泪向其倾诉:“如果没有市政协工作队的关心,我这一辈子不可能搬出山洼、住进套房,不可能走上水泥路面、来去自由,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市政协领导的恩情!”看到这个深山村庄的巨变、听到残疾村民的倾诉,司树杰感叹:“这是一支了不起的扶贫队!他们真正把感情倾注在这个山村啊!

    四、抓活动增活力,建设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伍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三年来,为了保持白峪沟村的持续发展,建设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伍,工作队把配齐建强村支“两委”班子作为帮扶工作的基础工程,抓好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并通过健全基层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进行巩固和提升。

    第一,健全了基层组织。配齐配全了村党支部、村委会、民兵连、青年团、妇联等组织,并且让村党支部有组织有计划地策划和带动村委会、民兵连、青年团、妇联等组织开展活动,彰显了村级组织的整体活力。第二,建强了基本队伍。在村级班子建设上,因人因地因事制宜,扬优避劣,优化组合,科学分工。严把入党关,加大在务工青年、优秀农民工、外出经商等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同时,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把农村实用法律法规、致富技术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第三,开展了基本活动。始终把支部创“五好”,党员争“五星”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村党员中开展自评、互评、综合评,28名党员全部参加了评比,有24名党员被评为五星党员,占86%。同时,以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载体的各类活动广泛开展,在全村党员中开展评议、承诺、设岗定责活动,让每名党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第四,完善了基本制度。全面推进“三三制”模式,实现了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设置“三位一体”,村级重大事务实行了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以及领导联点、支部联建、党员联帮的“三联共建”;建立了村委会向党支部汇报、村民评议村干部制度,村民今年对村主职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两次测评,有效地调动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村民的脱贫致富信心和勇气倍增,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五、抓作风树形象,发挥片区工作队整体联动作用

    作为襄阳市委、市政府对口帮扶工作队驻保康县片区的牵头单位,我们始终注重政协机关工作队的自身思想作风建设,以此影响和带动片区其他工作队的思想作风建设。一是严格要求,认真带头遵守中央、省、市委的各项规定。为了做到不扰民,不添乱,不增加基层负担,工作队在村委会建立工作队员活动室,购买了被褥、行李等生活用具;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做到了与农户同甘苦、同劳动、同生活。二是抓“四风”转作风,一心为民贴近群众。工作队克服多种困难,坚持把三分之二的时间泡在基层,泡在村组,始终坚持与村民打成一片。三是时刻心系村民,千方百计解民忧、纾民困。工作队员坚持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并及时帮助村民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

    同时,我们注重发挥保康县片区工作队的牵头作用,一是及时主动召开保康县片区驻村工作队队长联席会。传达上级会议精神,相互学习和借鉴帮扶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二是不定期召开成员单位经验交流会议、现场会议。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建立工作队QQ群,保持经常联系,推广先进经验。我们把工作队相互之间的电话联系和网上沟通结合起来,及时把工作队的工作进程,易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以达到解读政策、研究问题、探讨方法、共同进步的目的,推动了片区工作队健康发展。

    三年来,在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工作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白峪沟村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村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对此我们甚感欣慰。但也深知这点成绩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村民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前路漫漫,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将加倍努力,为襄阳的对口帮扶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