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台胞预立嘱助故乡学子 孙子10年代爷爷捐10万元

30.12.2014  11:46

  住在台湾桃园的陈世清已经97岁了,平日里他大半时间都在睡觉。他的反应开始迟钝,甚至也开始逐渐遗忘往事。但有件事他却一直记着——每年10月中旬,给在武汉的孙子陈永明打电话,问他是否办好自己在10年前写下的“遗嘱”中交代的事。

  陈世清祖籍黄陂,年轻时在汉口做干货生意。1949年春,30岁的陈世清跟着老板去了台湾。

  “那时爷爷已经跟奶奶结婚了,还有了我父亲。”陈永明捏着封爷爷从台湾寄来的信说。他猜测爷爷当时离开,可能是年轻没想太多,觉得该跟着老板走。“也可能是他以为还能再回来,或者自己先去,再把奶奶接去”。

  而陈世清这一别,便是30年。他在桃园与人合伙开了个塑料制品作坊,这个作坊后来逐渐发展为台湾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上市公司。

  在台湾打拼了10年后,陈世清已意识到,可能再难回归故土,于是他便再组了家庭。他还记得,近千公里外的武汉黄陂他还有个家,但他与那个家之间却隔着个怎么也跨不过去的海峡。

  在他离开大陆的年代,在台湾的黄陂人四处打听着同乡消息,大家不仅相互联络,也想方设法地与大陆联系。

  因常与日本做生意,陈世清为自己弄到个日本华侨的身份。上世纪80年代初,他终于以此身份重新踏上故土。

  “爷爷回来后,奶奶能理解他。那个年代总有很多无奈。”陈永明说,此后,爷爷每隔四五年便回一次黄陂。那时起,他就开始资助当地贫困学生。

  陈世清重视教育,在他给陈永明的信中也可见一斑。陈永明曾听过爷爷当年煨汤求学的故事。

  年幼时陈世清好读书,但家贫,私塾师傅不爱搭理他。于是他母亲就煨了一罐汤送给师傅,这样师傅才开始好好教他读书。不过最终陈世清也只读了几年后就不得不从商养家。

  2005年5月30日,陈世清写下了一份“遗嘱”。虽然此前他也一直在资助贫困学子,但他决定用遗嘱的形式将他的想法延续。因他的一位好友觉得“遗嘱”两字不妥,后便改称“志愿书”。陈老也觉得无不可,志愿书比遗嘱更显严肃正式。

  志愿书中写,他在武汉市买了一间店面,将该房屋出租所收租金的大部分,作为助学金捐赠给黄陂一中的15名至20名贫困学生,每年10月份将捐赠款送到或汇至黄陂一中。

  “希望吾家后辈子孙有能力时,多帮助贫困学生读书上进,造就人才……此志愿书等视同于本人的遗嘱……”。时至今日,这件事已落在陈永明肩上。从爷爷预立“遗嘱”至今年,他已代爷爷送了10年捐款,数额达10万元。

  遗嘱中只提到陈永明这一辈为止,是否捐助也只到孙辈即可?

  “不是。”陈永明指着其中一句念道:“我的此项捐款是永久性质。

  “这表示陈家子孙将世代执行。”陈永明停顿片刻,望着在房门口嬉闹的四岁半的儿子瑞瑞说,“等他再长大懂事些,我会跟他讲曾祖父的故事。等我也老到走不动了,就轮到他执行了”。

  原信件>>>

  永明吾孙:

  我在六月份寄一封信到县一中校内,只望你在暑假期间留校内补习功课,以后接你爸爸来信才知道你们都回故乡渡(度)假,现在你是高二学生,我喜欢看书,看到有好的文章,我会留心寄给你参考用。这篇《读书的方法》内容很好,盼望你多多看看,有不懂的去请教老师。

  爷爷

  世清字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