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坚持乡村旅游“六注重” 打开脱贫攻坚新局面

08.05.2017  12:51

  乡村旅游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全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旅游委、市扶贫办结合贫困村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和特色区位优势,坚持“六个注重”,把乡村旅游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在对贫困对象精准识别、贫困村旅游资源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择优筛选一批旅游扶贫重点村,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或策划制订旅游扶贫计划方案。目前,宜都、枝江、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夷陵等7个县市区中23个村已确定旅游发展规划。对五峰自治县苏家河村、兴山县大槽村、宜都市梁山村、远安县龙凤村等重点村,给予5万元乡村旅游规划补助资金。

  二是注重学习培训。全市先后共组织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培训93场16939余人,其中23个贫困村负责人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培训。在远安县组织召开全市乡村旅游暨旅游精准扶贫培训会,邀请中国旅游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赵亮培训授课,44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约180人参加培训。此外,秭归县、远安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等县市区通过进村现场交流、赴外地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培训。

  三是注重政策扶持。对长阳、五峰、秭归等重点县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开办农家乐172家,240家农家乐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680人就业,共争取奖励扶持资金369万元。对长阳自治县榔坪关口垭“木瓜花都景区饮水工程”项目、“高家堰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项目,五峰自治县“栗子坪村和白溢坪村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项目,已争取落实2016年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扶贫资金400万元,4个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名单中,我市上榜4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40个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61个中国“金牌农家乐”。

  四是注重帮扶带动。大力开展旅游扶贫公益行动,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的机制,动员组织全市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和农家乐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形成多种业态对接旅游扶贫的良好态势。全市已有夷陵区百里荒高山草原旅游区、宜都市三峡九凤谷等36个景区,对口帮扶54个贫困村、2307个贫困户、4013个贫困人口。秭归县圣天庄园、当阳市红林生态农庄等139个农家乐,帮扶442个贫困户、1072个贫困人。远安鸣凤宾馆、兴山县香溪大酒店等25个宾馆饭店,帮扶80个贫困户、127个贫困人口。湖北峡州国旅、兴山县昭君旅行社等6个旅行社、帮扶32个贫困户、67个贫困人口。

  五是注重市场营销。及时收集旅游扶贫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动态,编印《宜昌乡村旅游指南》5万册,全面宣传推广全市乡村旅游线路和产品,贫困村组织开展主题旅游活动,如长阳自治县关口垭村“游木瓜花海·对乐园山歌”主题活动、郑家榜村“长阳传统美食节暨清江方山孝山冬祭万人年猪宴”,秭归县石柱村“土家赶毛狗·石柱闹元宵”、宜都市弭水桥村紫薇花节等乡村节庆活动,吸引了自助游、自驾游群体到达旅游扶贫村休闲度假、采摘观光。同时,通过全市有影响力的微信微博平台及时提供最新乡村旅游资讯,为贫困村旅游营造了良好氛围。

  六是注重模式创新。各县市区结合不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扶贫载体,开展多样化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果蔬专业合作社,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争取旅游扶贫效果最大化,发挥示范引导作用。逐步形成旅游扶贫四大发展模式:一是以长阳自治县清江方山景区、夷陵区百里荒高山草原旅游区、秭归县芝兰谷景区为代表的“景区带村”扶贫模式;二是以当阳市红林生态农庄、远安县丝乡农庄、兴山县小台农庄为代表的“能人带户”扶贫模式;三是以五峰自治县天蓝蓝果蔬专业合作社、兴山县昭君别院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远安县金桥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四是以三峡环坝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秭归县圣天观旅游集团、远安县远大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扶贫模式。在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中,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被纳入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五峰自治县天蓝蓝果蔬专业合作社被纳入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