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加”出来的奇妙效应--湖北工会建设“互联网+”服务职工体系纪实

27.10.2015  16:36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已被互联网悄悄改变,每当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组成的化学方程式总能发生奇妙的反应,最终呈现出令人始料未及的效果。

这种变化也发生在工会领域。湖北工会以“互联网+”服务职工体系建设为抓手,有效利用全新载体,联系服务职工,推进工会工作转型升级,赢得了职工的普遍好评。

“加”出来的工作创新

8月12日,在宜昌申通物流分拨车间,快递员们纷纷对着一幅醒目的宣传海报摆弄起手机来。原来,大家都在扫描宜昌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宜昌工人”的二维码。不到1分钟,他们就在线提交了入会申请,在场的市总工会组织部部长杨春菊说:“申请一定会在3个工作日内得到反馈。”

近年来,宜昌市总运用政府网格化平台大数据,构建精准化服务信息支撑,实现基础信息平台共享交换,构建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对原有系统进行设计优化和流程再造,优化动态实名制数据库;借助政府和社会资源,将工会服务纳入网格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使全市1万余名网格员成为工会工作的末梢神经。

宜昌市总还先后开通了宜昌工会职工服务网、“宜昌工人”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形成了“一平台多终端”服务体系,囊括8项职工服务内容和5项困难帮扶内容于服务平台,并与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同步关联:“宜昌工人”官方微信将问题咨询、找工作、会员服务卡、劳模、维权、法律援助、找家政、困难帮扶以及“市民e家”模块置入其中,职工可直接查水电气费、社保金、公积金和住院挂号,享受近30类服务项目。多样化的普惠服务项目增强了工会服务平台的“黏性”,今年8月以来,“宜昌工人”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4.6万人。

今年,宜昌市总开创网上入会新途径,开展职工(农民工)线上入会集中行动。在宜昌职工服务平台系统上,职工(农民工)输入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和企业名称,系统即可自动从全市法人数据库中检索企业信息,提交后,入会申请即时同步到服务平台系统进行分派处理。如果所在单位已建会,要求所在基层工会把提交入会申请的职工(农民工)纳入工会;如果所在单位没有建会,将申请人员会籍挂靠在市总工会,并上门指导所在单位建会后再行接转。而通过“宜昌工人”的官方微信,职工(农民工)也可以提出入会申请,并且同步至宜昌职工服务平台系统上。截至目前,全市线上入会职工已超过2.2万人。

在湖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建中看来,在“互联网+工会”这一时代变革中,宜昌工会以网格化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支撑,有效融入政府综合治理体系,通过扁平化服务,实现了工会服务职工全覆盖。

“实体店”+“网店”的融合服务

如果说,宜昌模式开启了湖北省地方工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纪元,那么,来自武钢工会的实践与探索则开启了企业工会拥抱“互联网+”的新时代。

2013年10月10日,武钢职工服务中心挂牌;2014年3月3日,网站和微信平台同时上线,武钢实体、网络、微信“三位一体”的服务职工平台正式确立,为职工织就了线上线下、水乳交融的职工服务网络。只要职工在手机微信平台上提出需求,线下实体职工服务中心马上行动,快捷回应。

王威是武钢集团职工,家住黄陂五湖的他,与单位隔江而望,每天上下班交通是个大问题。他将开通通勤车的愿望发在了微信平台上,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天之后,许多有着与他同样烦恼的职工就坐上了通勤车。

一组数据印证了“三位一体”服务平台的效果——

截至今年8月底,集团工会网站访问量达18992人次,点对点为984名职工解决了实际问题。建立了主席信箱的快速反应通道,能当天回复的当天回复,需调查处理的一周内回复,由职工监督。建立快速回复机制后,信箱点击率大幅提升,2014年受理267件,是2013年的2.5倍,2015年至今受理221件;

在微信平台上,粉丝已有15034人,消息阅读量672340次,点对点为6402名职工解决问题;

在线下的实体服务中心,截至2015年8月30日,通过接待为职工办实事3136人次。

如今,在职工服务中心,工会干部与职工的面对面交流在继续;通过网站和微信,工会的服务在指尖上传导,在移动中完成……“实体店”和“网店”的融合,既适应了年长职工需求,也顺应了青年职工需求,由此催生项目化精准服务职工的新方法,达到了“工会就在职工身边”的效果。

湖北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梁惠玲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工会服务职工的方式得到极大拓展,但不意味着要丢弃已有的服务体系,只有坚持以职工服务中心(站)和网格为依托的实体网与互联网相融合,才能真正促进职工服务体系转型升级。

顶层设计之下的个性化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总举全会之力,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在全省各地市、各企业稳步推进“互联网+”服务职工工作体系构建,以此作为“互联网+工会”体系建设的有效抓手。

2013年,湖北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向职工服务中心的转型升级,为“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了坚实的线下基础;2014年,开展全省工会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调研,通过“拉网式”、“地毯式”大调研,全面摸清家底,掌握各地各企业的工会工作实际,为“互联网+”平台建设提供充足的大数据支撑。

紧接着,省总全面推广宜昌工会和武钢工会拥抱“互联网+”的做法,并与省综治办联合下发《关于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推动基层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为各地提供政策支持。

“虽然各地各企业都在行动,但‘互联网+’需要个性化、前瞻性思维,绝对不能搞‘一刀切’。”马建中介绍说,省总在顶层设计时就注重引导各地各企业依据实际开展工作,如今,多地多企业已经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互联网+工会”运行模式。

宜都市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职工服务信息平台,内含基础信息系统、职工服务系统和劳动争议调处系统,推行“互联网+服务包”、“互联网+帮扶包”、“互联网+维权包”3种服务模式,提供37项服务事项;松滋市总开发出网格化服务平台软件系统,设置5大模块,内设20个子系统,涵盖工会组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资集体协商等方面,应用于全市16个乡镇、272个村(社区),同时为农民工提供网上服务通道;湖北省电力公司工会大力推进职工服务中心从实体走向网络和移动终端应用,构建以“省公司网站为中心、基层网站为节点、个人电脑为终端”的网络服务体系,截至目前,网络职工服务中心已覆盖全省各个班组,延伸到了每名职工的电脑终端。

“眼下,省委省政府正强力推进城乡一体网格化建设和‘智慧湖北’建设,这将为工会构建“互联网+”服务职工体系提供巨大牵引力。我们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互联网+’服务职工体系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水平。”梁惠玲说。

 

链接: 【社评】搭建网上服务平台,工会大有可为

        工人日报:“加”出来的奇妙效应--湖北工会建设“互联网+”服务职工体系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