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岳口古镇留下晋商印迹 当年系万里茶道“小汉口”

22.08.2014  12:15

  1954年发大水后,汉水沿江古街拆除,新建河堤,古时的太平寺渡口已不见遗迹,图为重修的渡口特派记者胡冬冬 摄

  本报湖北天门专稿 特派记者万建辉 李皖

  “襄河自古三大口,上有老河口,下有汉口,中有岳家口。”这句百年前的老话,至今还在天门岳口镇流传着。

  襄河就是汉水。汉水流到天门、襄阳这一段,当地人称为襄河。中俄万里茶道上的茶叶,乘着襄阳楸子,从汉口逆水而行,约一周时间,抵达这里,全程200多公里。

  岳口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汉水天门段5大码头中最大的码头,至今有1000余年历史。清代到民国时期,因为中俄万里茶道的因缘,商贾云集,经济繁盛,赢得“小汉口”美誉。

  记者寻访岳口古镇发现,与江西河口、赤壁羊楼洞留下成片古街遗迹不同,岳口镇的古镇旧影已无,变得很现代。

  尽管如此,当地文史专家带着“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访问了码头旧址和街区中几处遗迹,让记者仍能感受到昔日古镇“人家尽枕河”和“行墙约物价,岸柳牵人裙”的繁华。

   8县市物资在码头集散

  岳口离天门市区18公里。19日上午9时,采访团从天门市中心出发,上襄荆高速,约半小时抵达岳口镇。

  岳口镇文化馆老馆长、72岁的刘高老先生随采访团一同寻访。刘高说,岳口镇名,源于南宋将领岳飞屯兵于本地的历史,称“岳家口”,简称“岳口”。

  采访团随团专家、湖北社科院“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教授刘晓航说,还有更古老的一种说法——唐代诗人皮日休途经此地,写下“行墙约物价,岸柳牵人裙”的诗句,遂得名“约价口”。外地人来得多,名字传讹了,变成了“岳家口”。

  采访团首站来到岳口镇太平寺渡口遗址。站在河堤上,河堤高大空旷,有牛群在坡上吃草;堤下,汉水河宽水清,偶尔一艘船,运着黄沙或磷矿石,从水上经过。河堤内侧,岳口镇街区尽收眼底。眼前的太平寺渡口芳草萋萋,仅剩建于上世纪60年代起运货物的钢结构传动带。

  刘高介绍,当年渡口载人送客,同时上下丝绸、棉花、粮食,异常繁忙。

  运茶么?刘高说,有印象,县志里记载有。

  “当年这一条堤岸,‘七里三分街’(7.3里长),都是临河吊脚楼,所谓‘人家尽枕河’。1954年发大水,水后拆掉了沿江古街,新建河堤,逐年加高加宽,吊脚楼、商铺不复存在。

  刘高说:“全盛时期,岳口有9个货运码头,3个客运码头,停泊船只每天在200艘以上,临近8县市物资、人流在此集散,直到1984年,还开通有到仙桃、汉口的客轮。

  刘晓航说,天门一带不产茶叶,所以,万里茶道上的茶船,在这里是过路,并且已经被历史埋没了80年,这可能是当地对丝棉粮上下码头印象更深的原因。中俄万里茶道路线,早期由汉口溯汉水至老河口起岸,用牲口运至山西归化厅(今呼和浩特);又有汉口溯汉水,经新疆、中亚、西亚进入俄国的线路;或者汉口溯汉水至襄阳、唐河、赊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途中,都必经岳口。

   8大会馆18家洋行盛景

  在岳口河堤中间部位,立有一处水泥牌坊,上写“岳口”两个红色大字。

  刘高介绍,这是岳口最大的码头,下面石阶中的条石,部分取自当年的码头。

  转过身来,刘高指着堤内正对码头一条街:“当年,这是最繁华的一条街,叫陈家巷街,有候船室和15家茶馆,茶馆里多有评书和皮影戏表演。

  “现在叫什么街名?”记者问。“叫解放路,”刘高回答,“当年的茶馆、房子,都已经没有了;现在的这些,全是新的。皮影戏还有,市民办酒席,家里有老人的,有时还会请皮影戏班子上门。

  刘高说,《天门县志》记载:岳口上溯襄、郢、关、洛,下通鄂、赣、湖、湘,自古行商坐贾之所聚。

  明清以来,这里庙宇盛兴,梵宫禅林、楼阁塔亭遍布堤街上下,有8个省的商人在这里建了会馆,号称“八大会馆”。

  哪八大?刘高说,春秋阁山陕会馆、天后宫福建会馆,还有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河南和汉阳帮的会馆。

  采访团事先接触过这段史料,称山陕会馆、江西会馆、安徽会馆、湖南会馆都因茶商而兴。尤其春秋阁山陕会馆,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有飞檐斗拱宫殿,设有戏楼、钟鼓楼、凉厅、中殿、正殿、偏殿、走廊、水池、花台等,为岳口众会馆之首。

  它在哪里?刘高指着十点钟方向的一栋白色办公大楼:“就是那里,老早拆了。

  刘高说,当年岳口有“九街十八巷”,有英美俄德10家洋行,日本8家洋行,商铺600余家,如今这些洋行商铺遗址全无。

  “一步两座庙,三步两座桥,十八步不见天,步步踏金钱”,刘高说,当年的民歌这样描写岳口,“‘十八步不见天’,是说街两边商铺屋檐,密密匝匝,遮住了视线”。

   汉水名镇茶馆风情尚留残迹

  岳口镇当年商业,尤以茶馆闻名汉江南北。至民国时,还有岳江、蓬莱、华兴、辉月、桃园、翠华、望襄等13家沿河特色茶馆。“独领江汉风气啊!坐在窗边,看千帆过尽,大雁南飞,夜晚桨声灯影,消闷破愁。”天门市文化局干部肖新国介绍。

  岳口镇文化馆老馆长刘高带采访团走进码头对面老巷,找到一处当年茶楼旧址。据他说,这几乎是该镇留下的仅有一栋木结构老房,“当年的茶楼,只留下了这一处”。

  门上门牌显示:“胜利路3号”。布瓦木楼两层,一楼为水泥墙,二楼为木板墙,看得出经过改建。上二楼:木梯,木地板,临街5扇旧式木窗,犹有旧式风韵,但也做了改动。

  老房中住了4户人家。房主说,他们是涂家4兄弟,15年前搬进来,总面积169平方米,属于房管所的房子。至于之前的房主是谁,房子什么时候改建过,都不清楚。

  老房对面、胜利路4号也是一栋老房子,平房结构,大门紧锁,高大的山墙让人看得出是大户人家。

  刘高介绍,该宅建于清末民初,当年是晋商的商铺,商号“义茂恒”,经营过茶庄、棉花和当铺。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栋宅子里有几道天井,很大,现在的房主姓徐。

  随行的天门市文化局干部肖新国说,当年岳口镇茶馆,在汉水流域非常有名,有以下特色:

  ——多为临河吊楼,“人家尽枕河”;

  ——内设躺椅,坐卧随意,很休闲;

  ——茶水、菜饭、小吃兼备,可餐可茶;

  ——有游艺演出,评书连本唱,皮影声光秀,很热闹;

  特别是,茶叶选择多样,福建茶、安徽茶、湖南茶、湖北茶都有,茶馆突出地域概念,风味多样。

  据说,文人骚客在岳口留下的不少茶诗,其中晚清诗人刘子作描写过多种人物的饮茶场景。采访团读到了刘子作的十数首饮茶诗。

  而一首岳口书法家金焕模酬和刘子作的诗作很有特色:

  “狂饮蒲觞恰一杯,阍人报道有诗来,开缄浼手蔷薇露,读罢还钦吐凤才。佳茗争夸谷雨芽,劳君馈赠到吾家,炊香指点银瓶煮,好当霍山山顶茶。

   1865年始,河南回民放羊贩羊来此

  采访团最后一站,来到岳口清真寺。清真寺始建于1900年,2003年进行了改扩建。

  清真寺阿訇、天门市政协常委马书伟介绍,1865年,回民从河南南阳来到这里,“主要是将羊贩到岳口,还有卖草帽的”,“从南阳过来,回民们一路放羊到这里,然后卖掉,路上15—20天时间”。

  岳口当时很繁华,需求很大,虽然路很远,把羊赶到这里卖,还是很划算。这生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河南人,到1900年,常住岳口的回民已达1500人,“多数都是河南人”。

  采访团随团专家刘晓航说,晚清经商回民向岳口聚集,说明了万里茶道给古镇带来的商业活力。

  如今的岳口,让人不敢相信它曾经是那么一个繁华古镇。傍晚我们离开岳口时,老馆长刘高的一句话让我们久久回味:“岳口这两年建设很快。但老百姓说,再怎么建,都不如当年繁华。岳口在交通要地上的位置已经失去了!

   近两年内建成万亩茶园

   茶圣故里

   告别不产茶历史

  本报湖北天门专电(特派记者郑汝可)天门作为茶圣陆羽的故乡,一直不以茶闻名。18日,记者走访西郊佛子山茶园获悉,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茶文化专家欧阳勋介绍,实际上,自唐代以来,天门就有小规模种茶传统。上世纪60年代,天门李场曾有80亩茶园;80年代,天门刘集曾种植绿茶100亩。

  欧阳勋介绍,天门地处江汉平原,盛产鱼、米、棉,不是主要的茶叶产区。虽产茶少,饮茶风俗却很盛。家家户户爱饮用“三匹灌”。“三匹灌”是一种野生阔叶树,不属茶树,但叶子晒干了可当“”泡,且夏季冲制有解暑功效。

  “陆羽故乡应当产茶”,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石爱发说,省农业厅的专家2004年对天门佛子山的土壤进行取样鉴定。适合种茶的土壤pH值最多不超过6;佛子山土壤pH值为5.8,可以种茶。

  天门土地一马平川,佛子山是唯一的山,“海拔太低,只有178米,这也不利种茶”,欧阳勋说。2011年,天门曾在这一带试种茶叶,因培育不当失败。

  2012年,英山茶商曾万里到天门在佛子山开启千亩茶园。经过近3年培育,第一批茶叶将在今年10月采摘。

  据介绍,今年天门市成立“茶产办”。“近两年内将种植万亩茶园。”茶产办主任肖金明预计,通过引进外来技术和资本,茶圣故乡将告别不大规模产茶的历史。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