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万里茶道"小汉口"天门岳口古镇的繁华记忆

22.08.2014  11:23

  1954年发大水后,汉水沿江古街拆除,新建河堤,古时的太平寺渡口已不见遗迹,图为重修的渡口特派记者胡冬冬 摄

  本报湖北天门专稿 特派记者万建辉 李皖

  “襄河自古三大口,上有老河口,下有汉口,中有岳家口。”这句百年前的老话,至今还在天门岳口镇流传着。

  襄河就是汉水。汉水流到天门、襄阳这一段,当地人称为襄河。中俄万里茶道上的茶叶,乘着襄阳楸子,从汉口逆水而行,约一周时间,抵达这里,全程200多公里。

  岳口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汉水天门段5大码头中最大的码头,至今有1000余年历史。清代到民国时期,因为中俄万里茶道的因缘,商贾云集,经济繁盛,赢得“小汉口”美誉。

  记者寻访岳口古镇发现,与江西河口、赤壁羊楼洞留下成片古街遗迹不同,岳口镇的古镇旧影已无,变得很现代。

  尽管如此,当地文史专家带着“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访问了码头旧址和街区中几处遗迹,让记者仍能感受到昔日古镇“人家尽枕河”和“行墙约物价,岸柳牵人裙”的繁华。

   8县市物资在码头集散

  岳口离天门市区18公里。19日上午9时,采访团从天门市中心出发,上襄荆高速,约半小时抵达岳口镇。

  岳口镇文化馆老馆长、72岁的刘高老先生随采访团一同寻访。刘高说,岳口镇名,源于南宋将领岳飞屯兵于本地的历史,称“岳家口”,简称“岳口”。

  采访团随团专家、湖北社科院“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教授刘晓航说,还有更古老的一种说法——唐代诗人皮日休途经此地,写下“行墙约物价,岸柳牵人裙”的诗句,遂得名“约价口”。外地人来得多,名字传讹了,变成了“岳家口”。

  采访团首站来到岳口镇太平寺渡口遗址。站在河堤上,河堤高大空旷,有牛群在坡上吃草;堤下,汉水河宽水清,偶尔一艘船,运着黄沙或磷矿石,从水上经过。河堤内侧,岳口镇街区尽收眼底。眼前的太平寺渡口芳草萋萋,仅剩建于上世纪60年代起运货物的钢结构传动带。

  刘高介绍,当年渡口载人送客,同时上下丝绸、棉花、粮食,异常繁忙。

  运茶么?刘高说,有印象,县志里记载有。

  “当年这一条堤岸,‘七里三分街’(7.3里长),都是临河吊脚楼,所谓‘人家尽枕河’。1954年发大水,水后拆掉了沿江古街,新建河堤,逐年加高加宽,吊脚楼、商铺不复存在。

  刘高说:“全盛时期,岳口有9个货运码头,3个客运码头,停泊船只每天在200艘以上,临近8县市物资、人流在此集散,直到1984年,还开通有到仙桃、汉口的客轮。

  刘晓航说,天门一带不产茶叶,所以,万里茶道上的茶船,在这里是过路,并且已经被历史埋没了80年,这可能是当地对丝棉粮上下码头印象更深的原因。中俄万里茶道路线,早期由汉口溯汉水至老河口起岸,用牲口运至山西归化厅(今呼和浩特);又有汉口溯汉水,经新疆、中亚、西亚进入俄国的线路;或者汉口溯汉水至襄阳、唐河、赊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途中,都必经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