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一月】我与我深爱的城市和校园

23.02.2020  18:51


文字整理:陈丽霞、李想

2月23日,武汉封城满一个月。

在这座城市被按下暂停键的日子里,武汉大学的师生们纷纷以各自的方式抗击疫情,传递正能量——

两所附属医院和校医院的医护人员奋战在疫情一线,与病毒搏斗;

教师们纷纷变身“主播”在线上授课,在网上的热烈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校园的守卫者一刻也不曾停歇,升级校园管控、搬运捐赠物资、消杀全覆盖、协调转运病患、生活物资配送等,只为守护好我们的珞珈山;

师生们还化身社区和各类组织的志愿者,活跃在线上线下,温暖和帮助着身边的人;

……

他们,也拿起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抗疫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

 

守好师生员工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校医院院长 周永明

校医院一直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健康守门人,在这场疫情中,更是保障武汉大学师生员工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全院上下高度重视,医院党委1月22日召开全院中层干部紧急工作会对防控工作进行培训和布置,并协助学校制定防控方案并迅速实施,为避免交叉感染,经请示学校领导及上级卫生管理部门,将工学部校医院二门诊即武汉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为发热独立门诊,24小时接诊发热患者。

春节即将到来时,面对肆虐的病毒,形势严峻,假期值班人手明显不足,于是医院发布紧急通知:所有职工取消休假,包括春节假期,立刻到岗,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当中。通知下达后第二日,身处市内的职工全数到岗。由于武汉及其他省市陆续封城,身在外地的同志们返岗路途艰难,高速封路、高铁停运……然而他们心中涌动着这样的话语:“亲爱的同事们,我们马上回来! ”并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返回医院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校医院员工的敬业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使我感触万分,在平凡当中显现出他们的高尚情操。

1月26日,发热独立门诊开诊以来,我院医护人员与病毒抗争,与疫情搏斗。工学部普通门诊临时改设为发热门诊。工作边摸索边落实边完善,及时沟通,协商解决,毫不松懈。特殊的防护装备给医护人员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穿上防护服后不便饮水更不便如厕,这样常常是一整天。超时佩戴防护用具,耳朵、额头勒伤也浑然不觉。正是他们的工作在对学校疫情的防控起到关键的作用,及时控制了校园内的传染源。

1月21日起,武汉市加强管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我院积极相应服从市防控指挥部的精神,迅速组成了密切接触者随访工作组,由综合外科牵头,配合社区上门对密切接触者随访和管理,建立了随访、采集、处理、上报的高效工作链。

2月1日,武昌区防控指挥部在瑞安酒店设置的密切接触者隔离点,从此时起我院派医护人员进驻,他们每日奋战在与病魔周旋的战线上,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工作穿着纸尿裤每日近10小时;除了本职工作,还要兼顾宣传工作和协助生活保障工作。江白桦医生近日的口头禅是“有事就安排我”;刘学理医生提出要把心理疏导放在重要位置,专业而贴心。女医生们更是巾帼不让须眉,舍小家顾大家,全身投入工作。2月18日,武昌区防控指挥部考评工作中瑞安酒店隔离点名列前茅。

2月2日,我院接到武昌区防控指挥部的援助紫荆医院的任务,派出由侯拂晓医生、郑慧和鲁欢2名护士组成的第一分队紧急上阵。兵贵神速,刻不容缓。2月4日由张娜医生、贺宇和左大琳2名护士组成的第二小分队收拾简单行囊,前往增援。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奔赴一线就意味着风险,但白衣天使的医者仁心托起了群众的信心和希望。

2月10日,为解决当时住院床位严重不足,倾全校之力而成的武汉大学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隔离观察点正式运行,隔离点设置在学校信息学部门前的如家酒店。2月13日,接到珞珈山街办事处请求安排医务人员支援学校西门外的“汉庭酒店医学隔离点”,我院田毅医生和护士何辉立刻前去支援。雨雪天寒风刺骨,他们在马路边为隔离人员测量体温,既要诊断和治疗患者、做好专业的护理和必要的心理疏导,也要与医院后勤、街道社区等部门沟通所需要的医疗物资和生活保障问题。在抗击疫情的同时,我院也不遗余力地做好全校师生员工的医疗保障工作。

回顾整个防控工作,我最担心的是我院医务人员被感染。为降低感染风险,我院高度重视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的工作,梳理流程,改造布局,避免交叉感染。严格医院出入口、分区管理,设置清洁区、污染区、职工通道,所有就诊病人必须在预检分诊台进行登记管理、量体测温,分类就诊。令我欣慰的是,防护措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随着防控工作持续深入,时间持久,教职工对普通疾病的就诊用药需求矛盾显现,为此,校医院积极部署解决,工学部设置为发热独立门诊,普通门诊开诊地点在文理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三个点。在防疫期间,对居住校内的行动不便者、孤寡老人以及因门栋封闭不能出行的同志,开通了志愿者取药服务通道;居住武汉市内、无法来校就诊取药的师生员工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就诊取药。

在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让我一直感动、感激的是我们亲爱的校友们,正是他们不遗余力、忘我工作、团结奋进全力筹措,源源不断的防疫物资资金涌向学校,成为我们整个武汉大学疫情防控工作的坚强后盾。我也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各兄弟单位对校医院大力的支持,同时也感谢校医院的每一位同志,大家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才有了我们当前的防控效果和成绩。其实,在前期过程中,我最感艰难的时刻是疫情高发时,当时床位缺乏,收治非常困难,是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鼎力相助,全力收治,才保证了我们的教职工得以住院接受治疗,与其他兄弟高校相比,我为武大有两所强有力的附属医院感到骄傲和自豪。最后要感谢的是那些不幸染病的教职工对我们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我坚信在学校指挥部的协调下,全校师生员工紧密配合,全球校友全力协助,众志成城,新型肺炎疫情防控狙击战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筑牢师生生命健康安全防线

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 李熠

各单位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能满足师生基本生活需求吗?超市的蔬菜、防护物资充足吗?学生们的饭菜可口吗?我的全体干部职工都安全吗?……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集团主要负责人,我时刻将服务好师生的责任扛在肩上,主动作为,靠前指挥,多次赶赴学生食堂、超市、学生宿舍、车队、维修服务平台等地,指挥防控工作开展,与干部职工们携手并肩,共同筑牢师生生命健康安全防线。在抗击疫情的这段日子里,我的感触颇深。有担忧,也有欣慰;有感动,也有愧疚。


让我感到愧疚的是,对母亲有着说不出的亏欠。春节前夕,我本来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北方看望父母。不明原因肺炎的持续报道引起了我的警觉,想到全校师生的后勤服务保障,我告诉自己必须留下来。强忍着对母亲的愧疚,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听说我不能回家,母亲一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很是酸楚。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所做的一些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让在校师生基本生活有所保障,也解决了师生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难题。

疫情初露端倪时,我立即和自强超市联系,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尽快筹集到口罩和消毒水等防控物资。这些同志二话不说,立即开着车冒着生命危险赶到仙桃等地,通过各种渠道筹到了10万只医用口罩,连夜马不停蹄地运回了学校。这批口罩切实解决了师生封城后购买口罩难题,有效避免了因缺口罩而引起的感染风险。

在疫情形势渐趋严峻时,为保证校内留校学生免受感染风险,我主动向学校提出建议并克服困难落实:学生食堂为留校学生免费供餐送餐到楼栋;超市为留校师生建网络服务群,订购商品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园林员工坚持对学校公共区域进行消毒杀菌,确保环境卫生安全;修缮维修平台人员坚持到岗,为师生提供24小时水电维修服务。这些有力保证了校内留校学生的生命安全,目前在校学生除一人外其余无人感染,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我们还主动克服困难,配合学校为抗击疫情提供物资和人员支持:珞珈山庄创造条件为校医院医护人员提供免费休息房;打围期间自强超市组织专班为教职工送蔬果等物资到12个服务点,为困难职工送货上门;运输中心调派一台车辆并配备了两名党员司机,解决了校内疑似、发热(隔离)教职工病患转运难题;并根据防疫法另租两台车解决校内离退休人员应急出行问题等。

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让疫情期间师生基本生活无忧,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与支持。这些让我觉得这段时间的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更让我感动的是,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的许多党员、团员青年积极响应集团号召,踊跃加入应急保障突击队,无惧风险,连续奋战,为学校捐赠物资搬运、教职工送货上门等应急保障服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累计完成了45吨捐赠蔬果面条及6000余件脐橙的搬运;已经连续六天为校内师生生活物资打包、为订购网购物资分发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还有的党员写下请战书冒着生命危险运送疑似、发热(隔离)病患……这些让我很受感动,也让我坚信有了他们的全力付出,疫情很快会过去!我代表集团向他们的默默奉献表示感谢!

最后,我代表全体后勤干部职工向大家郑重承诺,疫情不退,我们不退!全体后勤人定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做师生最坚强的后盾,守好咱们的家园,让师生员工生活无忧!

 

疫情不退 不得松懈

保卫部副部长 吴有云

1月24日,所有校门对车辆严格检查管控……到各岗位检查,嘱咐做好个人防护,安排好值守队员年三十晚和春节期间的生活保障。

2月14日,对校门管控、路口卡点工作再次布置,要求查验登记不得有遗漏……晚上起大风,紧急安排检查封控设施,确保校园封闭不出现漏洞。

翻看这一个月以来的抗疫工作笔记,每日的工作状况历历在目。这一个月,于我、于我们保卫队伍,都是巨大的考验。面对严峻的形势,扛着“把好门”“管好人”的责任,我们是否已考虑周全?我们是否已竭尽所能?这是这一个月以及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们需要持续给出解答的课题。

这一个月最让我难忘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落实落细学校防控工作部署,有效守住校门第一关、减少校内人员流动、防止疫情输入校园?1月24日至今,我部5次升级校园管控措施,织牢校门及校内卡点防线,我部专班成员时时紧跟疫情变化、紧密落实上级部署,在有限的决策时间里尽力一线勘察、反复推敲,我也在每次方案出炉后紧靠一线布置落实、并根据现场反馈尽快提出补缺完善意见。还有什么,能比担忧管控措施难落地、不起效,更让我们寝食难安的呢?

这一个月最让我紧张的,是在校师生的安危。紧迫的疫情发展形势、严格的校园封控举措,都对我们应急处突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时刻紧绷神经,与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在紧急寻人、转运送医、秩序维护等各类求助@给我们的当下,第一时间做出反应。2月17日,接到尽快确认两位失联空巢退休老师安危的求助后,我带领保卫人员争分夺秒、撬门入室时,发现两位老人皆瘫倒在地、意识模糊,无法忘怀那一刻我内心的焦灼,好在极速送医后两位老师转危为安。还有什么,能比确认师生平安的瞬间,更让我们感到快慰的呢?

这一个月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队伍的坚定。在人员吃紧的情况下,部分保卫人员顶住无法归家、连续作战的压力,吃住在学校、随时待命,只为队伍运转有序有力。24小时校门值守、巡逻处警、应急处突、安保服务,没有人叫苦,问起来说的都是那句“疫情就是命令”。有的在校门一站就是12个小时,问询、查验、测温环环落实不含糊;有的在学校发热独立诊区、医学隔离集中观察点安保岗位上一待就是数周,不退缩、不动摇。大家尽量克服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克服身心疲惫,打足精神坚守岗位的工作态度尤其令我动容,而我也知道,大家和我想的一样:还有什么,能比师生的配合肯定、校园的安全稳定,更让我们明白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呢?

疫情一天不退,我们保卫队伍就一天不得松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惟愿热闹活力的新学期早日到来。

 

努力当好疫情防控的“排头兵

后勤保障部党委副书记、校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兼社区管理室主任、珞珈山街党工委委员  李献东

从1月20日开始疫情防控工作,直到今天,一个多月走来,奋战一线,经历了太多的人和事,略作回顾,感受颇多,莫名也有些心酸。家属区防疫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是靠着信念在努力拼博,作为分管社区的干部,带领社区同志并肩作战,坚守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将工作做实做细,让居民在做好居家隔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实时关怀。

在新冠病毒肺炎防疫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挺身而出,主动奋战“”线,开展防控工作。通过居民情况摸排、统计数据上报、重点人员监管、楼栋管控、防疫宣传、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代购、困难群众帮扶等,实现了科学统筹,件件落实。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坚守社区,在防控疫情第一线践行初心和使命。每天忙完回到家中,每当女儿听到开门声上前想亲近抱抱时,为避免传染,只能躲闪,默默进入自己单独的房间,她的心中,爸爸每天总是早出晚归,忙个不停,要解决很多事情,总是失落地戏称爸爸是“哆啦A梦机器猫”。

身先士卒,解决居民实际问题。社区作为学校防控“主战场”,面对生死考验,自己作为领导干部,克服大病后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的情况,时刻将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心里,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变为动力,面对疫情做到迅速反应。1月21日上午8:00,寒假第7天,社区职工27人全部准时到岗,对全校10300多户24900多位居民,开展宣传资料张贴、消毒、小喇叭广播、居民排查、困难帮扶等工作。面对社区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考验,和社区同志一样,几十斤的生活物资,一趟趟、一户户的挨家送达,为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提供帮扶。在防护用品不足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坦然面对确诊、疑似、密接人员就医、隔离转送过程中的“密切接触”。

疫情防控抓关键。“”是基础,“”是关键。联同学校、街道、物业公司,发动门栋长、党员居民,组成防控一条线,开展精准摸排,群防群控,划出防控“硬杠杠”,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面对疫情,做到了深入基层一线,使家属区宣传、消毒、排查隔离就诊等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同时,加强有关政策措施的宣传解释工作,切实消除群众恐慌心理,引导居民科学合理地应对疫情,不信谣,不传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做到哪里有疫情、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

怎么没看到你们的消毒人员”、“每天怎么只提供大白菜”、“我们的门栋怎么不封控”……面对居民的种种疑惑和质疑,积极回应,做到耐心解答,并对楼栋封控后居民关心的物资购买、就医买药、隔离转诊等实际难题通过细节完善,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推送和告知。

疫情防控工作仍需勇往直前,我会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当好疫情防控的“排头兵”,当好攻坚克难的“实干者”,当好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又是一年春暧花开时,盼疫情早过去,所有人都健康平安,国泰民安!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感谢你为我竖起坚强的大拇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护士 张帆

在抗疫临床工作期间,我护理过一位病人,他病情比较严重,带有心电监护及留置导尿,因为听同事交班说他经常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乏力等症状,所以上班时我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每次我上班,一般不到半小时就会去看他一次,但是每次他看到我进病房,都会对我说:“姑娘,我很好,没事,你去忙你的,不用一直来看我,我需要帮助时会叫你的!” 虽然他一直强调他没事,但是我知道他是因为怕麻烦我才故意这么说的。我还是不放心,所以每次借着给他换药或者给同病房人打针的机会观察他的情况或者问问他有什么需要什么帮助的。

一天中午巡视病房的时候,我看他的尿袋快满了,就准备给他倒掉,他一边推辞一边说道:“不用麻烦你了,我自己可以的,免得把你的手弄脏了。”看他说话虚弱的样子,我坚持说“不麻烦,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还跟他解释了及时倒尿可以防止感染,并说明了规范的操作步骤,他这才同意让我给他倒,还不停地跟我说谢谢。准备出病房时,他叫了我一声:“护士!”,然后为我竖起点赞的大拇指,虽然护目镜已经雾化模糊得看不清细节,但是我能看到他双手大拇指的坚定与笔挺,感受到他对我真挚的谢意,那一刻他也让我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价值所在。

生死关头,医护先行。做为一名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病人提供最大的治疗帮助和心理安慰,因为身在隔离区,我们就是他们最大的希望和依靠,我们细微的举动,都是给他们的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够被关爱。疫情依然肆意无情,但叔叔的病情在好转,这是他勇敢坚强的结果。感谢他为我和他自己竖起的坚强的大拇指,愿世间的美好环环相扣,愿疫情早日消散,病患早日康复与家人同聚。

 

线上教学拉近师生距离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箭

1月23日,武汉市宣布“封城”,城市氛围紧张到了极致。第一时间,我和还在武汉的研究生取得联系,确定他们是否存在被滞留生活困难的情况,同时要求课题组所有研究生将个人情况汇总上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宣布旅游禁令,我也及时联系课题组派往国外交流的博士生,确定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是否受影响。万幸的是,我们课题组80多名研究生都没有出现问题,我和大家强调居家隔离、不要外出,同时要求大家近期每日报告身体状况。

结果,第二天,我自己发烧了,按照规定给学校和社区进行了报备,建议我居家用药观察,期间心里各种瞎想,咨询了好多医生,好在身体素质还不错,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逐渐退烧,慢慢康复了,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为了支持学院抗击疫情,在学院张俊教授大力支持下,成功联系了中国自动化学会为学院捐赠了一批医用口罩,有效缓解了学院抗疫物资短缺的情况。

考虑到疫情进展可能会对下学期本科教学工作的影响,1月29日(正月初五),本科生院下发了《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前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和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军进行沟通,我们制定了工作预案,学院为每一个课头建立了一个QQ群,请任课老师将教学资料在群中共享,便于学生线下学习。同时,依托学校的珞珈在线平台,组织教学团队和课程组制作网课,并开展线上教学的相关培训。

为了确保线上教学质量,我们组建了一个电气虚拟课堂教师群,我自己也在珞珈在线上建了一门研究生课程《电力系统分析与运行》的网课,并及时将课程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与老师们分享交流。为了避免网络阻塞,我们还制定了保底的教学方案。经过20天的精心准备,2月17日,本学期的第一周线上教学正式拉开帷幕。全院本学期计划开课71门,除了有两门涉及到实验设备的课程延期开设,剩余的69门课程全部开设了线上教学课堂。全院教师面对新的教学方式,虽然紧张忐忑但是不害怕、不退缩,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老师们各展所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电气“云端”第一课。有因为剃须刀没电没刮胡子被学生们“建议”关摄像头的,有在直播过程中被同学们弹幕送“礼物”的,有在QQ群中不小心调侃老师被发现的,凡此种种,说明线上教学平台反而拉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理距离。不少学生都反映,线上教学方式增加了互动的机会,非常受用。一件看似麻烦的事情,正在悄悄改变学院的教学生态。

一转眼,武汉“封城”已近一月,大家的心态也越来越淡定,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武汉一定能战胜这场疫情,早日解封。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我能做什么?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刘昱

 

转眼武汉封城一个月了。封城前一度担忧不安的状态在官宣封城后反倒变得踏实起来。我自己是临床医疗本科毕业,硕士和博士都是在医学院校拿的学位,目前从事抗病毒免疫研究,也面对本科生教《传染病学》这门课,深知这次疫情的严重性及该采用怎样的防控举措。封城虽是无奈之举,却是面对严重疫情最有必要执行的控制办法。

在封城的第一周,每天都会因某些事情泪流满面,比如接到一线同学的电话,痛哭十多分钟诉说眼睁睁看到身边同事一个接一个倒下的恐惧和无力,陪着她哭完,擦干眼泪她继续奋斗;比如看到被感染的同学不得不退下火线,但晚上仍梦见自己抢救病人给病人上ECMO;比如看到为节省防护服而用上成人尿不湿的情形等等。一方面替同学们担忧,另一方面也在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能为疫情做些什么?只有自己行动起来,才不会陷于焦虑抑郁中不能自拔。

我能做什么?病毒学实验没有实验条件自己开展不了,细胞免疫学实验没有相应试剂供应也开展不了。能用的只有自己的脑和手。我开始检索SARS-CoV-2及之前SARS、MERS病毒的文献,把有价值的文献传递给临床的同学们,和他们一起分析讨论病程、病理发生机制及可能可以借鉴的治疗方案。例如,1月29日病毒所报道了三种FDA认证药物在细胞水平上抑制新冠病毒复制,于是当天就把相关药物的文献找出来,查到已经报道的作用机制,发现氯喹应用在疟疾、SLE的治疗机制与抗核酸复制和免疫调控有关,同时国外也有将氯喹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报道,因此极有可能在COVID-19的治疗上有效,于是当天就与临床一线同学交流,将文献推荐给他们,也推动同学申请了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临床实验。例如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患者淋巴细胞急剧减少、腹泻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激素使用的时机等等。

我能做什么?武汉的各大小医院急缺防护用品,省外同学甚至海外同学纷纷联系货源想支援武汉,我能帮忙整理一下各医院同学的需求和联系方式,帮忙多转发一些防护用品的信息,参加武大校友会发起的捐款捐助,与临床同学们相比,我做的实在太少。

我能做什么?网络上各路谣言纷飞,扰乱民心,甚至也打扰了正在一线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医生同学们困惑,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能信任吗?我们会不会被他们害了?作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我觉得对大众包括医生同学们进行必要的科普是责无旁贷的。于是每天针对出现的谣言,不断辟谣科普,用事实说话,用科学的语言让大家相信:科研工作者是医生们坚定的好战友,他们的科研工作成果是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

我能做什么?临床同学们长时间处于救助重症的医疗状态,与家人隔离,出现了不少心理创伤。他们不能也不敢对亲人诉说,怕亲人们担心。这时候当他们的倾听者,当他们吐槽的垃圾桶,并给予信心和支持,我能做的不多。

我还能做什么?随着开学的脚步到来,我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课程,教书育人是教师责无旁贷的本职工作之一。在基础通识课的第一课上,我用古希腊哲学家的洞穴之喻告诉学生,教育是提升自己明辨是非能力的唯一途径,而自我教育和反省是教育成长的重要环节。他们的回答让人欣喜,有的说出学习的意义,有的找到了人生偶像和人生目标,有的想到要成为对社会有责任感有价值的人。

封城的这一个月,看了两本书,推荐给了今年专选课《传染病学》的学生们。每天不管多晚都记日记。毫无质疑,这一辈子最难忘的时刻应该就是摘下口罩能与同学们同事们自由交流的时刻。相信武汉一定能度过难关,这一刻一定会来临。

 

 

 

围城里的守卫者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储建国

疫情爆发后,我联系社区了解防控情况,并询问社区人手是否足够。得知武汉封城让一些物业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赶回来工作后,我就报名成为志愿者,希望能帮助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疫情的发展,防疫工作越来越严格。社区的志愿服务离不开“帮忙”两字,帮忙居民们出门登记,量体温,帮忙老人拿生活必需品等。现在无法出门买菜了,我们还要帮忙小区居民集中购菜。对于实在要出去的人,我们要他们联系单位拿介绍信,并进行登记。除此以外,我们还需提醒居民们注意防护,普及相关的防护事项。社区志愿者与工作人员也相互提醒,加强防护。

有人为我担心,说社区工作存在很大的风险。风险的确存在,但我是第一届业委会主任,又是党员,这时候不来帮个忙,还指望谁呢?更何况社区工作人员风险更大。 做了几天社区志愿者,与社区成员朝夕相处后,我也更深刻体会到了这次疫情对家庭、社区归属感的强化。社会之树无论怎么生长,都应该从这里播种、发芽。等疫情过后,走出家门,主动跟小区的人热情地打打招呼、聊一聊,应该是很多人都想做的事。外面的朋友想像小区封闭后,居民的生活会非常艰难,其实,大家的生活必需品没有出现匮乏的情说,基本的生活秩序没有很大问题。这也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资比较充足,也感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为抗击疫情工作传递“中南声音

中南医院宣传部 李晗

从1月中旬开始,我几乎每天跟随中南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先后深入医院本部及医院接管的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和科学的宣传内容,为抗击疫情工作传递“中南声音”。

疫情初期,为了让大众对新冠肺炎有更清楚、科学的认识,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1月25日,我对人民医学家、感染科专家桂希恩教授进行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专访。“新型冠状病毒完全能控制,我们要提高警惕,但不必过于恐惧……”桂希恩教授的权威发声通过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鼓舞了社会各界疫情的信心。随后,我和同事们先后完成全省首例ECMO救治康复等多例康复患者的报道。2月3日,医院影像科教授张笑春发布微信朋友圈,建议用CT影像作为当时新冠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迅速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第一时间找到张笑春教授,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记录,详实地还原她的初衷和依据,并通过社会主流媒体及医院自媒体广泛传播。2月5日,国家卫健委印发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明确规定将CT影像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标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感染新冠肺炎,经过治疗康复后又迅速返回岗位的4位医护人员。他们之中有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护士,有在家中隔离不忘线上看诊的医生,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再次“逆行”,体现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精神,也向患者、向社会传递了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

2月11日,我开始负责由中南医院接管的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宣传。在这里我有幸见证了“中国奇迹”,被短时间内医院从无到有的建设速度所折服,被辽宁、上海、广东等医疗队的星夜驰援所感动,我迫切地想把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给所有人。2月13日,我注册了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官方头条号,深入一线聚焦医护治疗、后勤保障等工作,先后发布“雷神山医院的抗疫夫妻”、“97岁患者得到贴心治疗”、“雷神山医院首批患者出院”、“雷神山医院32个病区全部开放”等消息动态,满足社会关切的同时传递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为每一位雷神山人记录光荣的战疫史诗。

1个多月来,我每一次深入一线,都深深被医护人员奋不顾身的努力所感动。他们难道不害怕感染病毒吗?他们不是不怕,是不能怕,顾不上怕,患者们的生命等着他们去拯救,任何畏惧和退缩,都会给城市带来更大灾难。疫情当前,白衣天使们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战胜了恐惧和怯懦,他们焕发出的敬业精神、牺牲精神是不可磨灭的。疫情像一面筛子,把人世间可宝贵的东西筛了出来;疫情也终将被战胜,封锁的城门会再打开,冷清的街道会再次繁华,希望那时全社会对医护人员有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见证武大校友的战“”壮举

校友事务与发展联络处   叶琳娜

1月24日,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大年三十。我一下子被拉进了十来个新的微信群。从那时起,我再也没将任何一个群设为“消息免打扰”,也取消了原先在每晚10点定时开启的手机勿扰模式。为了节省时间,电脑更是再没关过机。因为,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是我们投身战“”的武器。

其实早在几天前,战“”就已经打响。

1月21日,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蹇宏在校友之家向全体留校学生发放口罩。

22日,在陈东升理事长的指示下,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秘书处成立了防疫应急小组。

23日,武汉封城的消息正式发布后,校友处率先反应,于第一时间在各大校友群里发布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的物资求援信息。

24日下午,我也接到了自己的任务——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下发起设立一支“抗击新型肺炎基金”,接受校友和社会各界捐赠,专项用于支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和校医院抗击疫情。基金管理办法的起草、报批、通过,微信捐赠渠道的开通,捐赠倡议的起草发布,所有这一切准备工作以超常速度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完成。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为全国首个发起抗击疫情募捐的高校基金会。

24日23时,一篇题为“加油!!大武汉;行动!!武大人”的倡议在学校基金会官方微信平台正式发布,这篇推文整合了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和校医院的物资募捐公告和武大“抗击新型肺炎基金”的筹款公告,向全球校友发出了总动员令。

推文引发的广泛关注让我们始料不及。顷刻之间,全球校友都行动了起来,大量的分享、转发让这篇推文收获了基金会微信公众号有史以来的第1个“10万+”。由于校友们的捐赠太过踊跃,并发量太大,基金会微信捐赠的后台服务器数度崩溃,全靠信息中心的同事为我们紧急迁移了新的服务器,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夜守护,才从技术上保证了微信捐赠总额和人数的指数级增长。

捐赠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我们始料不及。交通瘫痪、物流中断,春节假期国内工厂产能不足,市场上的医疗物资非常紧缺,如何寻找货源、如何采购物资、如何报关通关、如何解决物流问题、如何直达医院,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校友们的瞬间响应速度让我们始料不及。在校友们的群策群力下,在校友处领导和同事的多方协调和精心组织下,短短的几个小时后,封城带来的各类卡脖子问题便都有了解决方案,物资捐赠的通道迅速建立了起来,武大人的全球疯狂大扫货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捐赠对接、协调、沟通的工作量之大也让我们始料不及。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每天的工作常态就是:要么在手机上不停地建群、不停地加群、不停地盯群,生怕漏掉了一条有用的消息;要么坐在电脑前起草各类捐赠协议、开具各类捐赠证明、统计各类捐赠数据。其实,这也是校友处每一位投身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常态。在最初的一、二十天里,从清晨到凌晨,几乎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饭,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


非常时期,每一个人都化身为了铁人、超人。有的同事一直活跃在线上,在数十、数百个微信群里寻找货源、沟通捐赠、联系通关、协调物流、对接医院。有的同事在校内全天候待命;有的同事则默默无闻,始终坚守幕后做着繁琐枯燥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还有的同事,自己的另一半一直身处危险的抗疫一线却无瑕顾及;甚至还有同事在疫情中痛失了亲人,却也仍然强忍悲痛坚守岗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我们一直在焦虑。每个人都崩紧了一根弦,生怕一线医护人员要“裸奔”,生怕医院零库存,生怕我们的校园会沦陷。

我们也一直在被感动。每天微信捐赠后台的留言都会让我热泪盈眶。在与数十万校友一起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我有幸见证了武大商帮、武大校友在这场战“”中的杰出表现,切身体会到了武大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超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们动用了自己的一切资源,甚至是连轴运转在机场、医院和政府各个战线,协调运力、调配资源,竭尽全力让物资在第一时间送往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一线,变成医护人员手中的武器。

据不完全统计,武大校友为这次抗疫行动捐款捐物总额超5亿元。其中,学校基金会和校友会平台筹集的捐赠资金总额已达1.6亿元,为学校和学校三家医院开展防疫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疫情防治急需的防护物品、医疗设备、药品和消毒用品已在采购过程中。

封城一个月来,武大校友的战“”行动赢得了全社会广泛的赞誉和肯定,他们的表现充分证明了武汉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是成功的,学校多年来积极构建“大校友工作格局”和“校友-母校发展共同体”的努力也是成功的。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武大人的爱心和行动也从未止步。我们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全球校友,已拧成了一股绳,还在坚持,还在努力!我们也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

 

一群人的坚守

第二临床学院辅导员  王黄磊

疫情期间,我担任武汉市第七医院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和中南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三个方面工作:组织协调工作,紧密联系中南医院、七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和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与工作人员,共建精诚合作方式、着力提高医疗救治质量;后勤保障工作,在交通运输、住宿饮食和非医疗区安全防控等方面精准覆盖,保障医护人员的生活供应和感染防控;捐赠联络工作,联系、接收、安置社会爱心捐赠物资,协调中南医院对七医院医疗物资的定向支援。

有两个微信群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消息,一个群名叫“战友加油”,一个群名是“武汉加油”,一个月来,一群人的坚守和一群人的关爱让我特别深刻的体会到了为什么我们能战胜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无论是院长、教授,还是90后、95后,大家没有悲观和抱怨,都在奔着一个目标去日夜战斗;社会的爱心力量,无论是大雨中运送医疗物资的志愿者还是大雪中运送生活用品的热心人,无论是星夜驰援的省外医疗队还是凌晨协调运输的火车站工作人员,都在无私传递温暖、汇聚力量。打不倒我们的让我们更加坚强,我相信这个英雄的城市,感谢这里可爱的人们,我们能赢!

我想寄语医学生:我们的老师白天救人晚上做授课准备,我们的学长学姐纷纷站出来战斗在一线,我们求学的中南医院担起了5400张病床的重任,我们在校的同学义无反顾做了志愿者,我们回家的同学主动请缨支援前线。有人牺牲了、有人累倒了,有人仗义执言、有人默默奉献,他们知道风险却选择了咬牙坚持,我想把师长们这些自强的力量、求是的精神传递给大家,继续坚信我们的约定:在每个领域做执着的追求,在每个岗位做对得起老百姓的事情,在危难关头,做担起责任的中坚力量。

 

我在人民医院东院一线

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生 赵东

在疫情初期,病患人数不断增加,有限的医疗救治能力与病患希望得到救治的迫切心情之间产生了明显冲突。我和师弟曾照富是留汉的两名研究生参与科室值班。导师胡克教授一直奔赴在疫情诊治的最前线,科室的医生、护士老师们也在忙碌。因为研究生身份,科室为了保护我们没有让我们直接接触疑诊病人,只是帮忙负责接诊、病历书写等相关工作。但是尽管如此,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以及呼吸专业的研究生,我还是希望能为新冠肺炎的救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于是,我跟随科室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进行支援,期间我看到了病区内大部分患者在经过科室老师们的全力救治下病情逐步稳定并趋于好转。近期科室陆续有康复出院的患者走出病区洋溢的笑容时,也感到由衷高兴。在这场疫情中,真切感受到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期间也体会到自己知识储备欠缺,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加强。希望这次疫情能早日结束,病患能尽早康复出院。

《草思*无眠》

大疫难扑动九州,八方应援集江城;

同道身先赴劫难,暗叹力微愧有忧;

大爱长存会中华,难舒心郁顿泪眸;

杂陈五味尽无眠,祈盼沧桑归正道!

 

武大像家一样保护着我

第二临床学院2019级硕士生 范洲

2020年1月,我轮转肝胆胰外科,期待着腊月29值班结束,就立刻回家过年,得到上级医师的允许,我可以正月初十再返工。虽然有听到肺炎传闻,但我也只是准备了几个外科口罩,预备着旅途中使用。

1月19日晚11点,上级医师通知我前去做肺部CT,忐忑,还好结果无异常,20日晚,我的上级医师告知我他肺部CT结果不好,需要隔离,同时也听闻了钟南山院士肯定的告诉我们该疾病“可以人传人”。很突然,很慌乱,我第一次清楚的感受到新冠肺炎的恐怖,很多问题冲向我的大脑,我是否已经染病?我的上级医师病情如何?我们能回家吗?我绝对不能回家,我与同在肝胆轮转的两位室友一起,决定自我隔离在宿舍。第二天所有轮转的同学便被要求离开了一线。

作为一名学生是幸运的,作为一名武大的学生是幸福的。为减少接触机会,学校将饭菜送到了宿舍楼下,一日三餐,有肉有蛋,给我们发口罩,洗手液,板兰根,温度计,催促我们每天按时汇报体温,有几次忘了,还收到了辅导员的私信,有点羞愧,但很温暖。武大就像家一样,保护着我。

1月29日,辅导员询问留校同学是否愿意参加志愿者,我立刻报了名。我不想成为一个被保护者,作为一名医学生,虽然不能战斗于抗疫一线,但我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天我便见到了很多热心的同学,而我们的工作也十分有趣——整理物资。我们收到了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快递,我们需要对这些进行辨别,分类,整理,当然还有最朴实的搬运工作。货物一车车的运来,载着满满的心意,有一来几十箱,大公司的捐赠,也有小小包的个人的赠予,有些货物还附有信件,写满了鼓舞人心的话,都是浓浓的关切,灼灼的真心。众志成城,武汉必胜。

不记得具体是那一天,只记得当天我们工作得有些晚了,有爱心人士送来一个蛋糕,我们围在一起,盈盈烛火,照亮大家戴着口罩的脸,大家齐唱国歌,我似乎看到了我们的未来,未来我们一定要会成为他们,成为用生命护卫人民健康,抗击肺炎的白衣勇士。

愿疫情早日散去,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家国有难,吾辈当挺身而出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  李灿

作为一名武汉大学的大学生,看到那么多年龄与我相仿的青年都毅然决然地加入到这场“战疫”中,甚至牺牲在这场“战役”中,很多还是我的学长学姐!我觉得我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我不能干坐在家里让别人来保护我,我也想去保护我的家乡,保护我家乡的亲人!家国又难,吾辈当挺身而出!

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鼓舞下,1月31日,征得我父母的同意下我打电话给我家所在社区—汉南区双塔社区居委会,申请去社区当一名志愿者,居委会工作人员也非常欢迎,让我做好防护措施去报道。我们小组一共三人,还有一个区里下派的城管科员汤威。我们这个小组负责社区58户157名居民的排查宣传工作,以及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

31日,我的志愿者工作正式开始。刚开始,我们每三天去收集一次居民的体温信息,筛查出发热病人送到医院检查。如果确诊就在医院隔离治疗,没有确诊就送回家居家隔离14天,并由我们每天进行跟踪。我主要负责用体温枪给居民测量体温的工作,说不怕是不可能的,要经常接触157名居民,而我并非一线人员,只有口罩和橡胶手套。每次测量我都是胆战心惊,一旦有发现发热病人我的心就会悬着,直到排除确诊的消息传回来我的心才放下。每次回家前我都要用酒精进行全身消毒。

二月初,离我们社区几公里的另一个社区出现了一例确诊,而我们社区和那个社区的人经常往来,这个时候我真的怕了,我也怕被感染,我也怕连累我的家人。但正是这个时候,我看到了李文亮医生病逝的消息,我看到了他生前接受的采访,我顿时觉得面红耳赤、羞愧难当。如果我这个时候放弃,我真的愧为李文亮医生的学弟,愧为武大学子,愧为新时代青年人。我劝服了我的父母,第二天依旧参与志愿者工作。

在志愿者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居民都不配合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冷言冷语,认为我们每天排查反倒加大了病毒传播的风险。我们向社区领导反映后,决定换一种工作方式,给每家每户发放体温计,然后全部拉入微信群,让居民自查自报。这样下去,我们的工作越来越顺利,居民们也很积极地配合我们,并且非常肯定我们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是居民们一声声感谢和一张张笑脸当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我们社区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例确诊,也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疫情严重,各社区都进行了封闭式管理,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小组和网约车司机头上,我们每天排查的同时记录居民的需求,排查结束后就一个个想办法。如果能在社区内解决我们就跑下腿,如果不能在社区内解决我们就联系网约车司机,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比如有的居民患有其他疾病要紧急就诊或者需要一些普通药店买不到的药,我们就联系网约车司机送患者就诊或者去其他地方买药。

这20天的志愿者工作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看到了在病毒面前各行业抗疫工作者的努力和牺牲,让我看到了病毒面前血浓于水的亲情。我想说,武汉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任何苦难都是打不倒我们的,而我们作为武汉的当代大学生,在家国有难之时,更当挺身而出!我将继续我的志愿者工作直到这场“战疫”取得完全胜利,绝不退缩!


从恐惧、焦急到平静、庆幸、心安

水利水电学院2018级本科生  古丽米然

过去30天,我的心情随着突如其来的封城,历经恐惧、焦急、平静、庆幸,直到今天的心安。

封城第一天,惊慌失措去自强超市采购,不知道该买什么,因为不知道要封城多长时间,最后挑了一周的食物,回到宿舍,那时候很害怕。但紧接着,辅导员老师细心耐心的关爱、及时搜集反馈我们的需求,学校学院一系列的生活供给,让我切身的体悟到“封城不封爱”,从寒假初期学院发放口罩,学院给我的“压岁钱”红包,食堂免费三餐供应,陆续还有秋梨膏、酸奶等,自强超市送货上门……让我逐渐意识到,疫情无情、珞珈有爱,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

封城第9天,我逐渐意识到,我应积极规划自己学习与生活。于是,我重温经典电视电影,热爱舞蹈的我又开始动起来,《红楼梦》又捡起了,还有分专业后的课程学习……

2月17日,我们开学了,线上第一课热闹极了!虽对着电脑,但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祖国各地的同学们和我一样兴奋、互动频繁,虽然眼睛有点“辛苦”,但网课的效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感谢之前一直测评、准备和每天关心我的辅导员老师们。

在这一个月,我最想表达的其实是感谢,感谢校友们的捐赠帮助,感谢食堂每天不辞辛苦的做三餐给我们吃,感谢老师们每天的嘘寒问暖,让我感觉跟在家里一样温暖,感谢宿管阿姨的陪伴,要是没有他们,一个人在宿舍楼孤零零的,肯定会非常害怕的,最后希望这次疫情能尽快结束,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编辑:陈丽霞)

 

【战“疫”快报】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抗疫在行动
编者按:武汉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工作室成立于20武汉大学
【战“疫”人物】虎妞护士长柯洁:用制度促进全社会尊重医护群体
编者按:柯洁,34岁属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康复科护士长。1.武汉大学
【战“疫”故事】华烽余: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担当
(来源:文学院) 通讯员:董莹莹、甘禹 武汉大学
【战“疫”故事】武大纪检人之撑起校园防疫“保护伞”
通讯员:纪轩 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战疫的冲锋号角武汉大学
【战“疫”故事】武大夫妻档 携手战“疫”
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无声的战“疫”中,一对对武大伉俪,武汉大学
【武大简报】用医者仁心筑造校园健康屏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大学医院迅速行动,武汉大学
【停课不停学】哲学学院组建“封城读书会”
新闻网讯(通讯员魏心妮)2月17日,武汉大学
【战“疫”快报】一封写给联手抗疫的学生们的致谢函
亲爱的同学们,惊蛰日好! 2020年的春天,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