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远乡村扶贫攻坚的调查与思考
湖北省利川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主任 张友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利川市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按照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外争项目、内抓管理,“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思路,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扎实推进了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使利川贫困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贫困现象得到了缓解,有力地推动了脱贫致富,扶贫攻坚的进程。但是,边远山区农村农民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山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本人就边远山区农村扶贫攻坚作了一些肤浅的调查。针对边远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的谈一点肤浅探讨,以期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扶贫开发职能部门更加重视、关心和支持山区扶贫攻坚工作。
一、边远山区扶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边远山区扶贫攻坚工作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边远山区存在的与扶贫攻坚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之一:小农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
恩格斯曾尖锐地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山区农村农民世世代代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工具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封建保守的小农意识,习惯于“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种田种土只为肚儿圆”原始、粗放的耕作方式。缺乏开放意识、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小炉匠的思想,小脚女人的步伐根深蒂固,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着山区生产力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问题之二,对贫困户识别存在弊端
贫困人口,人平纯收入在一部分乡、村是层层上报,特别是在一些边远乡、村,个别干部受利益驱动,或受到绩效考评影响,或因基数有水份,或统计口径差异,存在人平纯收入统计数据失真问题,在诸多地方已没有科学客观反映收入水平。特别是在边远山区乡、村,客观真实性更是大打折扣。由于受绩效考评影响,有些村民反映,本村的人平纯收入增长指标是按年初责任状签报的,有实无实,年年增长,甚至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同时,在换届之年,班子调整年,人平纯收入的基础差别更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年报收入高的村民穷,而有些比较富裕的村年报数据相对低。在扶贫攻坚与整村推进中,有个别较贫困的村并没有列上重点村就是这个原因。
问题之三,扶贫攻坚工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
利川市是一个老、少、边、远、穷的国家级贫困县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特别是一些老苏区乡村更加贫穷落后。目前,全市2736元以下贫困人口仍占农村总人口的45%,但全市扶贫财政资金仅列恩施州八县市第五。财政扶贫资金的短缺同时也阻碍山区农村扶贫攻坚与整村推进的进程。
问题之四,边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学精神弱化。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单位,但这并不等于单干,有许多事情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一家一户所能办好的,需要互相协作。因此,边远山区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村级基础设施等较发达的乡、村差距较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边远山区农民科学致富与较发达的乡、村存在村与村之间经济条件的差别。边远山区实行责任制后,农民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多,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贫乏,自然灾害都会给他们带来恐惧感。因此,个别贫困户存在“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房不蔽风雨”的状况。
由此可见,现阶段边远山区农村扶贫攻坚与整村推进还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情况,要真正使边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采取相应得力的措施。
二、对边远乡村扶贫攻坚与整村推进的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明确边远乡村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些边远山区农村。这些农民生活不能进入小康,我国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民科学技术的提高是边远山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在当前,尤其是要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来指导边远山区农村扶贫攻坚和整村推进工作。认真研究边远山区农村的现实问题,寻找适合农民接受科技致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策之二,强化边远乡村基层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
边远山区农村扶贫攻坚与整村推进工作,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基础,乡、村党组织的强弱和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边远山区的扶贫攻坚工作。因此,首先要培养一批能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要注重边远山区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结构和政治素质,使之代表党的群众路线在边远乡村贯彻实施。
边远山区村组道路交通、饮水难问题不解决,这些地方国家行业政策,难以覆盖是关系贫困群众利益之根本,扶贫政策就不能完全退出。应结合整村推进、实施连片开发,重点解决扶贫村组院不通路,贫困户安全饮水和水利设施建设及维修等问题,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创造必要条件。
对策之三,强化边远乡村精准扶贫界定与管理
科学认定贫困户、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基础,也是抓好整村推进的前提。精准扶贫,要从边远山区农村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认真识别贫困户和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边远山区农村认别贫困户的典型特征:一是收入结构单一,以传统的种粮养畜(禽)为主,居住环境差。中国传统观念就是富不富看住房。老百姓有钱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置业、购房。现阶段的农村、可以有这样一个判断,凡是住土坯房的农户基本上都是贫困户。二是家庭长年有重病患者,一人得病,全家拖累。近年来,尽管国家实施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但是对真正贫困家庭而言,仍然是小病拖,大病抗。三是残疾和智障人口家庭。这些状况是边远山区农村贫困户形成的基本特征。
对策之四:构建多层次扶贫机制,圆贫困户小康之梦
对老、少、边、远、穷的山区农村扶贫攻坚,一是基础扶贫到户。目前,国家通村水泥路政策只幅射到行政村,对农户的覆盖面不到50%,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户仅10%左右,人畜饮水问题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关系到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利益。应结合整村推进。因此,毗邻乡、村连片扶贫开发,重点解决贫困村民交通不畅、人畜饮水、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与维修等问题,为贫困户脱贫创造有利条件。二是产业扶贫到户,且与区域产业有效对接的村,借鉴国家粮食补贴方式,采取以奖代补或项目补贴的办法,对贫困户发展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或对能够带动贫困户就业生产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中介组织,解决及贷款和融资的问题。三是培训转移到户“培养转移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着力改进目前对边远山区农村“雨露计划”的培训对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专项经费,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技部门,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边远山区农民种养技能。四是结对帮扶,以村级组织为主体,组织村内明白人,能人大户和党员干部,开展“一对一”帮扶。重点帮贫困户转观念,会打算、管项目、找销路,层层扶贫帮建活动。五是加强领导,健全队伍,把扶贫帮困落实到实处。建立扶贫帮困到户主要导向的领导责任机制,工作落实责任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扶贫到户有人抓,扶贫经费有保障,扶贫政策落实处。
总之,边远山区农村扶贫攻坚与整村推进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需要各级各部门大力协作,需要扶贫开发部门的具体指导,更需要贫困户自身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