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事有了对策 宜昌探索出农村社会治理三种模式

29.05.2014  10:50

    原标题:和谐乡村的源动力——探析宜昌农村社会治理三种模式的辩证观

  湖北日报讯(记者 孙国平 彭磊) 意外受伤的夷陵区仓屋榜村村民刘演兵躺在床上,成熟的7000公斤柑橘眼看要烂在地里;深夜,小偷在宜都市张家冲村空巢老人张大爷屋外蠢蠢欲动;长阳中岭村小学外来了个“摇奖”的小商贩,愁坏了家长;……

  这些广大农村并不少见的麻烦事,而今在宜昌有了对策:将在城市成功实施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并针对城中村、富裕农村和山区农村等不同特点,这里分别探索出“自治+网格”、“智慧乡村”和“民情通”三种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连日来,记者深入夷陵、宜都、长阳三地农村,发现三种模式“魔力”的背后,是科学的农村社会治理辩证观作支撑。

  有困难只能找村干部?“清闲”的村委会威信会下降?

  夷陵“格子工厂”化整为零

  有困难,找干部。这句话在夷陵区农村有不同的理解。

  仓屋榜村以种柑橘闻名——面积22.6平方公里、近5000人的村,年产柑橘逾10万吨。

  去年的经历,让村民刘演兵悲喜交加。

  10月初,正值柑橘收获上市关键时刻,刘演兵却在骑车时摔伤脚。他焦急万分:妻子有重病,自己又不能动弹,家里7000公斤柑橘怕要烂掉。

  担忧之际,村网格联络员罗贵望和40多位村民主动上门,帮他摘、卖柑橘。

  柑橘以0.5元/公斤的价格卖光;几天后,价格跌了近一半。

  刘演兵喜出望外。

  在村总支书胡兆学看来,这并不意外,“哪家有事,我们的人都会第一时间到场。

  胡兆学指的“”,是群众从村民中公选的12名网格联络员。在该村,1607户农家被划进12个“服务格”,每名联络员服务一片。

  根据该村生产生活特点,还组建包括柑橘协会、用水协会等12个村民自治组织,网格联络员往往是牵头人。

  “自治+网格”,“联络员+自治会员+志愿者”,一改村委会大包大揽,将管理和服务化整为零,紧密联系到每家每户。

  农村的诸多问题被放进这种如同“格子工厂”里解决,“工人”就是农民身边的各种协会、网格联络员和3000名农村志愿者,壮大了受财力、人力限制的城中村的服务力量。

  “网格员办不了的事我们来办。”他说,村委会和政府的角色,由管理者变为“补位人”、“服务员”。

  区政法委副书记李文超表示,村民有困难不先找村干部,并非村委会威信降低了,“事办好了,群众信任的还是政府。

  去年,该区“不出村”办事2.8万件,占村民办件量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