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孩子的“好妈妈”——记黄梅县分路镇王会教学点教师黄书诚

07.07.2014  18:56
一身清白化粉尘,磨尽光华为育人。 从教30多年来,扎根偏远的教学点,所带班级学生成绩每年在各级统考中都名列第一名。从1982年至今,连年被评为分路镇先进教育工作者。她在平凡的岗位,勤奋地工作,用朴实执着的厚爱,托起了乡村的希望,被家长们誉为乡村孩子的“好妈妈”。 她,就是分路镇王会教学点二年级班主任黄书诚。 今年50岁的黄书诚老师。1978年7月,到村小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复式班教学,每天课程排满,从天亮到天黑,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 每天早上,她早早地起床,做好早餐,然后带上饭菜来到学校,既当老师,又当勤杂工,打扫卫生,修理课桌、门窗,照看孩子,一阵热烈的忙碌之后,又走入紧张的教学当中。中午,她就在学校备课、批改作业,照护先到校的孩子,吃带来的饭菜,经常冷饭冷菜下咽。 1998年农村学校因布局调整,村小被撤并,组织上把她调入王会教学点。这是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学校四个年级60来个学生,教学条件极差,校舍年久失修,门窗破损,门廊上挂一个废齿轮当做校钟,校内一块空旷的泥地便是学校的操场,一下雨学生好几天就无法开展室外活动。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她耐心做自己丈夫的工作,动员了丈夫捐出5万元钱给学校维修校舍,更换了教室门窗,安装电灯和校园广播,修建了一个简易水泥球场。为了激励学生勤奋读书,每个学期她从自己的微薄的工资里拿出300多元钱作为奖励资金,奖励优秀学生,20多年从未间断过。累积用于奖励优秀学生的金额达二万多元。 几十年不分作息,没日没夜地工作,也拖垮了她的身体。2012年春,她患上了慢性阑尾炎,但为了不耽误教学,她坚持保守治疗,直到暑假才在家人的“押送”下住院做了手术。长期的辛苦积累,让她还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平时她边服药边工作。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前不久她母亲去世,她知道学校教师调剂不过来,就只请假2天。办丧事期间,她还每天到校上2节课。办完母亲的丧事,她跪在母亲的灵位前,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眼泪不住地从眼眶流出来。她的丈夫在武汉工作,孩子们远在广东,家里只她一人,组织上多次想让她换个好的工作环境,她得知后总是主动推辞,说:“我离不开这个地方,这里的孩子也离不开我”。 不久前她丈夫在武汉购买了房子,经常催她到武汉度假,她说:“节假日正是留守儿童最孤独无聊的时候,父母不能照护他们,我这个老师应该多陪陪孩子。”丈夫经常笑着说:”我们就是一对老牛郎织女。一句戏言,几分辛酸。听着丈夫的话,她感到真亏欠这个家庭太多了。 爱是教师最神圣的情感,黄书诚老师用博大无私的师爱温暖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甘先梅,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异常贫困,年仅九岁的孩子,带着无奈和不舍在一个周末离开学校,周一没有返校。黄书诚赶到甘先梅的家,先梅的父母一看到老师就说:“知道黄老师一定会来的。我们实在没有办法。”看着眼前情景,听到孩子家长无奈的话语,黄书诚连忙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一手交给了孩子的父母,说:“今后这个孩子读书费用我包了,以后你们有什么困难只管跟我说。”孩子的父母眼含着泪水,拉着黄老师的手不知所言。后来,她一直资助该生读完中学,考入大学。 她把家当做留守孩子的家。她家里保存了很多孩子的旧衣和收集来的小孩子的衣服,遇到下雨,有些学生淋湿了衣服,她就拿出这些衣服为孩子们换上。有些路远学生带来了午餐,中午她都细心地为这些学生热饭菜。几十年来,她教的学生无一人辍学,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都是得到她的资助完成学业的。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不管怎样顽皮的学生,一遇到她,就变成“乖孩子”;不管多差的班级,她一接手,学生成绩就直线上升。分路中心学校总支书记、第一校长张泽兵评价她说“她是分路教育的拓荒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