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河界村产业扶贫见闻

20.10.2015  10:59

 

  金秋十月,孝天路两侧,一条条平坦水泥路直通农家小院,一座座红瓦白墙的农家小楼拔地而起,一栋栋钢结构的蔬菜大棚首尾相连——国庆期间,记者走进祝站镇河界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河界村地处祝站镇东部,因邻近界河而得名,和黄陂区隔河相望。全村共175户721人,其中贫困户42户119人,是祝站镇18个列入建档立卡的重点村之一。
      镇党委书记熊德龙告诉记者,该村依托整村推进,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开始找到脱贫致富之路。

  特色种植拔穷根
      村党支部书记罗元桥领着我们走进一座蔬菜大棚。棚里香葱、芹菜一片油绿,充满生机。大棚的主人叫李安学,“我家过去一直是贫困户,两口子身体行动又不便,今年通过政府扶持补贴,扩建了蔬菜大棚,一亩蔬菜就有5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红火。
      李安学家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产业扶贫工程的实施。该村围绕产业发展,提出“发展产业、加大投入、扶贫到户、全面推进”的产业扶贫思路。
      镇宣传委员李全华介绍说,河界村因紧邻界河,土地多为沙壤土,土质松软,十分适合种植蔬菜。该村出产的早春竹叶菜、白玉春萝卜在武汉市小有名气。过去村里多为村民露天散种或搭建简易竹棚,只能种植应季“大路货”,完全靠天收,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祝站镇把河界村作为产业扶贫重点村,采取政府补贴方式,已建设钢结构蔬菜大棚194个,其中采取资金补贴方式扶持贫困户建设大棚52个。
      在镇里支持下,李安学今年流转承包了10个大棚。刚刚卖完一茬苕尖,夫妇俩正在忙着移栽香葱。见我们到来,他忙从地里站起来,“大棚香葱上市早,比正常生长期提前10到20天,到时又能卖个好价钱。”李安学说话间充满自信。
      “按镇里规划,下一步该村蔬菜种植面积将扩大到350亩,达到全村农民土地承包总面积的70%;蔬菜大棚增加到400个,达到蔬菜种植面积约70%;全村贫困户实现户均种植2亩蔬菜,拥有2个以上大棚。”李全华说。
镇干部介绍的这2个“70%”、2个“2”,变“输血”为“造血”,将为贫困户脱贫提供持续动力。

  “两到田头”助增收
      市场到田头,销售不用愁。河界村村民种蔬菜,卖菜从来不用操心。
      “跟合作社一起干,还不用操心技术上和销售上的事,收入有保障。”李安学笑着说,“把蔬菜整理好,放在田头,专门有人来收。
      围绕蔬菜产业,河界村组建了两个专业合作社,引进蔬菜优良品种,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还发展了4支蔬菜经销商队伍,配备了4台运输车、10台拖车,蔬菜主要运往武汉白沙洲等各大市场,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配套设施到田头,增收有保障。镇里整合土地、水利、农业方面资金和工作队帮扶资金,为河界村修建沟渠2500米,道路1.8公里,泵站1处,涵闸3处,有效保障了蔬菜灌溉排渍和运输需要。
      “镇里对蔬菜产业投入将不断增加,只要人勤快,蔬菜大棚就能变成村民的聚宝盆。”熊德龙说,全镇计划在沿河十个村将蔬菜产业面积扩大到7000余亩,其中大棚蔬菜3000多亩。下一步将继续整合资金、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农户专心发展蔬菜产业,合作社化解销售难题,河界村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据统计,全村种植蔬菜年产值已达600万元,户均蔬菜收入3.5万元,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全村2017年可实现整体脱贫目标。”熊德龙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