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毕业季”的就业突围

23.06.2014  11:05

下个月,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将陆续离校,步入社会。当然,并不是每一名毕业生,在择业时都如愿以偿。

一线城市入职门槛逐渐收紧,应征管理类岗位的大学生“有理论缺能力”,而应征技术类岗位的高职生却是“有技术缺理论”,这背后,与高校的地域设置、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无关系。部分高校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匹配,培养的人才门类与高校所在地的产业需求不符合。而这,恰恰正是教育部门开始推动部分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意义所在。

就在本月初,929万人参加高考,预计录取687万人,比四年前又多了30万人。四年后,加上研究生毕业者和留学归国者,毕业生总数恐再创新高。留给教育部门改革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

查阅电子邮件,时不时地看着手机发呆,6月17日,东北林业大学的张迪苦苦地等待着应聘单位的回复,一封封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本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6月13日,远在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的小凯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汽车钣金修复比赛,当天,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进入决赛。小凯如果突围,他将免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读书,或是进入宝马汽车、雪佛兰汽车等公司上班。

毕业生离校将近,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这个就业季,应届生就业观念正在悄悄改变,在优惠政策等因素刺激下,创业成为“新宠”,与其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干着高强度低工资的工作,不如抛弃包袱和志同道合的人大干一场,从同学变合伙人成为流行趋势。

进大城市大公司困难

“班里的同学,只剩下6个人还没签约,他们想去大公司,找不到工作就继续考研。但是现在很多签约的同学,都是小公司,去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少,去二、三线城市就业要比去一线城市容易。”四川大学学生李丹说,不过可能过阵子,一些没签约的同学,心气儿没那么高了,可能也就先找个公司干着。

有数据显示,在目前经济继续增长与新增劳动力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可以消化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整体稳定,且在毕业半年后还会略有上升,但就业后一年内跳槽的人数有所增加。

北京建工人力资源有关负责人杨阳说,“我们今年面向校园招聘的人数很少,建筑企业这两年的项目有所减少,人才需求量下降了。但是,二级单位对高职、中职毕业的技能工人常年有招聘岗位。”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比2012届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的91.5%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的90.4%略有上升。

“今年就业形势与去年相比呈现出明显特点,留京的机会越来越小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几年前,北京高校毕业生获得户口的几率还是较大的,而这两年形势不乐观。因此很多人去二线城市就业。”

职业吻合度低,频繁换工作

杨阳说,大学生应征的都是管理岗位,专业匹配度不高,中职、高职学生应征的都是实操岗位,理论上欠缺些。

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主办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上,来自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的徐照鑫同学获得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记者看到,他用喷枪仔细地为汽车补漆,犹如制作一件工艺品,水溶性漆很快在汽车钢板上散开。“钣金修复、汽车电子诊断,这些职校学生样样精通,大部分学生没毕业就已经被预定了,还有的学生几年后自己创业。”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处丁怡老师说,“大部分学生在中职阶段,都有明确就业目标。”

教育部职成司有关负责人刘杰对本报记者称,“中职、高职改革任务之一就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让学生们在学校练就的技能能学有所用。”高铁服务、民航安保、园林、汽修等新设专业的学生都是抢手货。

根据《新建本科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2届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与自己职业期待较吻合的毕业生人数仅占48%。

王政是北京一所理工院校的学生,整个专业一共90多人,一大半都选择了就业,但最终只有1人当上ERP工程师。他的同班同学,班里的学委曾在互联网企业,从事与本专业较为相近的程序员工作。但没多久,这位“尖子生”感受到巨大差距:“行业实践性强,还需要专业知识,要想当程序员,还得再学。”迫不得已,他报名一所职校,自我进行岗位培训。

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即便找到合适工作,不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也很难适应。《报告》指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程度在近两年来一直维持在47%~57%的区间。

上述情况也直接导致大学生频繁换工作。张迪学的是行政管理,“这专业貌似什么活都能干,但很多学长的实际工作都和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无关,干着干着就失去方向了。”

创业寻找人生匹配度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韩平老师告诉记者,“今年,一些就业不理想的学生,要么选择性失业,要么学一门技能,重新规划职业方向。我更看好的是,那些选择低成本投入的行业进行创业的学生,学生们毕业了成了投资人、合伙人。”

田青青2013年毕业于上海的一所高职,学兽医的她开了一家宠物美容院。宠物美容院坐落在上海虹口区一条弄堂中,“每天10点开门营业,晚上22点打烊,节假日前会忙一些。”

田青青给小狗美容时,动作很轻柔,那些毛打结、眼红肿的“垃圾宠物”一经她手,不一会儿就干干净净。“当年考大学时,很难进211、985系列的学校,一想与其入读普通高校,还不如学点儿实用的,找工作容易。”创业时,田青青找了理论知识强一些的大学生胡军合作,两人先期投资了5万元。

“一只叫贝尔的雄狗,在店里遇到了来做美容的母狗,两只狗相爱还生下了狗宝宝。然而,两边主人为狗崽的归属产生了争执,从‘亲家’变成冤家。”这件事让学兽医出身的田青青看到了市场蓝海,“宠物们也有感情需求,但市场上多是提供美容、医疗、寄养等服务的,尚没有专司宠物‘婚介’的,我们就推出特色服务,宠物相亲,收中介费和体检费,大受欢迎。”

“别看行当小,但能学以致用,还不受束缚。”胡军说,“当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帮我们找到区政府,获得创业基金,咨询相关扶持政策。”他 2012年毕业后不想去二线城市,便留在上海干销售、广告策划,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遇到创业伙伴后,总算干起了专业对口的工作。

“一条龙”服务助力创业

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创业的比例不足一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创业者都是因为自己的创业理想才迈出第一步。“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促使各地政府、学校推出青年创业的扶持政策。”韩平说。

浙江大学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30多门,提供创业扶持资金660多万元,扶持创业项目50多个。浙江大学与新东方、真格天使投资基金等共建了浙江大学大学生创业发展中心,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意识、能力和精神,培育和发现优质的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

6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并将提供持续的创业扶持,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不少,资金缺乏是大学生创业的困难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主创业方向锁定网络创业领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桂桢说,“开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比照实体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申请最长不超过两年,最高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对于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可根据实际需要再提高贷款额度。”

“青年学生创业,有拼劲,但不能回避人际关系经验不足,社会资源匮乏的问题。”韩平说,“政府对有条件创业的年轻人给予一条龙服务,高校应该多一些创业指导,即便学生离校后,遇到困难,老师也应该尽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