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精准发力 破解五大难题

14.12.2015  14:54

 

  叶  丛

  

  开展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工作举措,实行精准发力,着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挂联帮扶精准,破解帮扶不强的难题。坚持把挂联帮扶干部与贫困对象精准对接,充分发挥挂联帮扶干部生力军作用,着力破解联系不紧、帮扶不强的问题。一是“三级覆盖”到村精准。在17个省直工作队、97个市直工作队驻村帮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抽调精干力量,组建153个县直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做到与省、市驻村工作队有机对接,确保了全县每个村都有工作队挂联,每个困难户都有工作队员帮扶,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二是“五联”帮扶到户精准。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联农村贫困户、联贫困学生、联鳏寡孤独老人、联城乡低保户、联有各种困难诉求的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五联活动”,全县36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709个农村贫困户、816名贫困学生、719名鳏寡孤独老人、582个城市低保户、97个困难诉求户,帮助确定发展项目3510个,落实帮扶资金2465万元,解决了一大批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是“第一书记”选派精准。为提升村级党组织在扶贫等工作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中,选派135名机关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引领带动群众发家致富。

  二、坚持产业项目精准,破解“造血功能”不足的难题。牢固树立产业发展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的理念,把致富产业作为增强“造血功能”的“干细胞”,按照“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要求,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标准化生产,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精准扶贫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坚持一产强基地。结合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烟叶、核桃、蔬菜、蓝莓、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壮大基地规模,全县核桃面积达到44万亩,茶叶面积达到13万亩,稳定烟叶面积6万亩,蓝莓面积达到6000亩,食用菌规模达到1亿袋,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76万亩,实现了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二是坚持二产育龙头。按照一个主导产业1-2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的思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面提高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县共兴建了城关农产品加工园、黄堡农业园两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632家,网络农户4万余户。三是坚持三产增后劲。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家庭林场”模式,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引导群众就地创业、就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后劲与活力。通过开展产业扶贫,全县涌现出9个旅游新村,20个茶叶专业村,23个蔬菜专业村,80个核桃产业大村,19个烟叶产业大村,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三、坚持资金使用精准,破解“精准滴灌”不准的难题。针对扶贫投入“碎片化”,管用分治、渠道分散、对象分散、使用分散、评估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群众受益不多的问题,我们坚持把政策资金落地精准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加强资金整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1+1﹥2”规模效应。一是坚持统一管理。有效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方面扶贫资金和扶贫资源,无论哪条线来的资金,都要先进入县里这个“水库”,实行专户管理,由县委、县政府总体调度分配、统筹使用。二是坚持统一分配。以项目、资金需求为导向,哪里的项目最急需支持,就将项目整合到哪里;哪里的发展最紧缺资金,就将资金投入到哪里,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坚持统一监管。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扶贫项目管理责任,构建县、乡、村三级立体监管体系;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推进第三方和扶贫对象参与监督,确保扶贫资金安全使用和规范运作。同时,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有效破解贫困户“贷不到”、“还不起”,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等难题,实现了融资方式精准。

  四、坚持搭建载体精准,破解联动不够的难题。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开展精准扶贫,既需要科学统筹,实现全县整体联动、步调一致;也需要创新载体,充分发挥部门特别是挂联扶贫工作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把精准扶贫推向深入。因此,一方面,我们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年初对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每项精准扶贫活动进行谋划,做到每个阶段一个主题,每个月一个重点,并细化分解任务,把活动细化到每个项目,把任务落实到每个单位;每季度进行督办检查,年底进行考核考评,确保扶贫实效。另一方面,鼓励各工作队结合部门职能和单位实际,创新活动载体,创造性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县扶贫办坚持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扎实推进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工作,对1265名就读中职、高职高专和接受短期技能培训的贫困学员进行就业培训,兑付培训补助239.68万元,转移安置雨露计划学员1265人,全部实现了稳定就业。县总工会创新开展联系困难职工送“救助”、联系困难劳模送“三金”、联系困难学子送“助学”、联系一线职工送“培训”、联系创业职工送“贷款”为主要内容的“五联五送”活动,帮助解决困难帮扶、维权服务、创业就业、金秋助学、小额贷款、劳模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让困难职工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县工商联结合职能,围绕“温暖一个家”、“富裕一个村”、“照耀一片天”“三个一”帮扶主题,组织非公企业开展以送项目、送技术、送资金、促就业、促脱贫为主要内容的“三送两促”活动,推出村企共建、联户帮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五、坚持工作创新精准,破解机制不优的难题。体制机制不优,是影响扶贫开发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精准扶贫提供持久动力。一是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乡镇和县直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从领导重视、工作举措和扶贫成效等方面,分类细化工作要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二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搭建精准扶贫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户籍人口管理网、低保网、新农合网和贫困人口识别网有机融合,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测,让扶贫更加精准有效。三是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严格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5%以上安排配套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完善“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协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家庭农场主+贫困户”等利益联接机制,采取“以先带后、互帮互助”的循环帮带方式,发挥扶贫资金倍数效应,着力构建“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四是建立跟踪督查机制。以乡镇为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汇报会,交流帮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和不足,促进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有效推进。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组成联合督办专班,对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专项督办、跟踪督办,确保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系中共保康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