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实施产业扶贫初见成效

31.03.2016  09:35

        嘉鱼县是插花贫困县,2015年是嘉鱼县精准扶贫的起步年。县委召开四大家联席会议,望闻问切、集体会诊,开具了深度挖掘产业扶贫的“药方子”。全县8  个镇、82个行政村积极响应,照方抓药,对症用药,精准施治,实现预脱贫3991户、13515人,分别占全县贫困总户数及总人口的38.8%和40.4%,其中依靠产业增收实现预脱贫的占60%以上,产业扶贫初见成效。
嘉鱼县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12个,贫困户10286户、33402人。为了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预期出列销号,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认真回顾总结了这些年来,全县推进产业兴农、产业治穷的做法和经验。大家一致认为,实行产业扶贫,不仅是脱贫攻坚的一条重要举措,更是我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快速脱贫、长远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形成共识后,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决定把产业扶贫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硬仗来打。全县申请专项贷款6亿元,用于扶贫产业开发和与之配套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的扶贫产业呈现出一镇一主业,一村一品系的特色,全面进入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轨道,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和靠山。他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借用名方打品牌,开辟产业扶贫新路。嘉鱼水资源丰富,境内湖泊星罗棋布,盛产莲藕,闻名神州。嘉鱼莲藕品质特好,不仅颜色白、藕节长、味道好,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是造血补血的佳品。中央电视台的名牌专题《舌尖上的中国》首集推介的就是《嘉鱼珍湖莲藕》。节目播出后,逢年过节专程来嘉鱼采购莲藕、藕带和莲子的车辆骆驿不绝。为了借势造势兴产业,依托名牌打品牌,县工商部门指派专人到国家工商总局,成功地注册了嘉鱼珍湖莲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接着,县、镇两级政府联合发力,以陆溪镇珍湖周边的官洲村、界石村为基地,辐射带动全镇发展莲藕产业。现已形成10000亩莲藕、800亩湘莲、500亩藕带的产业规模;很快吸引了湖北鸿富、湖北嘉珍两家莲藕加工企业落户,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扶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全镇有310多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务工,户均年增收8000多元。据初步摸底,全县12个重点贫困村共发展莲藕近2万亩,参与种植的贫困户500多户,户平年增收3000多元。
          二、沿用老方扬优势,延伸产业扶贫链条。嘉鱼滨江含湖,是个半丘半平,丘平分明的县份。蔬菜水产是嘉鱼的传统产业,也是嘉鱼三十多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后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全县年种蔬菜40万亩,湖泊和鱼池上百万亩,是闻名遐迩的蔬菜之乡、螃蟹之乡和鮰鱼之乡。蔬菜产业主要集中在平原镇,大多是一乡一品的大路菜;湖泊和鱼池主要聚集在畔湖镇,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而我县的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丘陵镇。县委、县政府决定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延伸蔬菜、水产产业扶贫链条,鼓励丘陵镇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和特种水产养殖,扶持和带动贫困户参与种植、养殖,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陆溪镇在丘陵镇率先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建起了500亩有机设施蔬菜基地,入社社员110余户。经过几年的发展和项目资金的整合,蔬菜合作社现已覆盖到邱家湾、铜山、官洲等四个村,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70多户贫困户仅蔬菜产业一项,户均年增收1万元。渡普镇王家庄村是全县的12个重点贫困之一,该村紧靠西凉湖畔,有可养殖湖泊5000亩、鱼池7516亩。过去养四大家鱼赚不到钱,近两年推行特种水产养殖,实行鱼蟹混养,和鮰鱼精养后,年纯收入翻了一番。村里有14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养殖面积144亩,户平年增收3000多元。邱家湾网箱养鳝合作社,支持20户贫困户参加养鳝,户平年增收7000多元。
        三、启用秘方促发展,壮大产业扶贫规模。红薯是嘉鱼丘陵地区传统种植品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红薯含有丰富的糖质、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是抗癌症、抗衰老、抗 动脉硬化 的最佳食品。陆溪镇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和“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100余万元,支持花园村建起标准化红薯加工厂,村集体通过公开招商吸引庆林薯业公司进驻,由公司带头示范建设红薯基地1000亩,带动辐射周边印山、虎山、铜山1300多户农户,发展红薯种植9000亩,由公司直接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带动210余户贫困户参与红薯种植和工厂务工,户均年增收突破1万元。村集体通过厂房出租每年增收5万多元。据初步统计2015全县3  个丘陵镇种植红薯2  万多亩,基本上形成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带动500多户贫困户增收。
四、引用良方拓富路,培植产业扶贫亮点。花卉苗木、休闲旅游是改善环境、美化乡村的环保型和人性化朝阳产业,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高铁岭镇八斗角村利用本村优越的自然条件,引进湖光山色花卉苗木公司,流转全村荒芜的荒山荒坡8000亩,租赁给该公司培育花卉苗木,公司支付给村里土地流转资金625万元,支付农户打工工资30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直接得到的土地流转租金和打工收入达500多万元,直接带动全村128户贫困户、407人脱贫。高铁岭镇还整合资金在石泉村开发休闲旅游项目,招引了4  位老板,在村里流转土地1300亩,建设花卉苗木、葡萄采摘、湘莲种植和休闲垂钓基地。农户除每年每户可从中获得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外,还可以在基地务工赚钱。基地还无偿提供技术和苗木,给贫困户在自家没有流转的土地上栽种,等生长成一定规格后,由基地出资购回。带动该村45户贫困户、142名贫困人口受益脱贫。
        五、选用新方拔穷根,积攒产业扶贫后劲。油茶产业是国家扶持发展的产业项目,投资少、效益高、收益期长;是扶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看家产业。嘉鱼县抓住全市重点打造油茶百亿产业契机,招引外地老板在官桥镇通过“二次流转”方式,建设万亩油茶示范基地,同时要求老板在务工方面优先安排当地贫困户。在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观音寺村、舒桥村和港南村分别组织200多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分别发展油茶3000亩、1000亩和500亩,走出一条“老板+农户+扶贫户”的产业扶贫的路子。待油茶挂果后,仅油茶产业可帮助2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万元以上。据摸底,全县共流转开发闲散土地发展油茶3万亩,惠及贫困户1000多户。新街镇蜀港村发挥地处丘陵优势,发展母牛养殖,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子。该村贫困户程贤功带领13户贫困户成立养牛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协议,由合作社出资80%,贫困户出资20%购买、喂养母牛,合作社提供种牛帮助配种防疫、饲养、饲料等方面的技术,贫困户在养殖基地务工养殖母牛。待母牛育出犊牛后,合作社按市场价的8折回购小牛进行养殖,形成了养殖-繁育-养殖的循环养殖产业链条,既解决了牛种来源问题,又节约生产成本,既发展了新产业,帮助了贫困户,达到了双赢,收到了双效。
2016年,是嘉鱼县“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起步年和关键年。县委、县政府决定进一步拓展产业扶贫的路子,让优势产业惠及所有农户,覆盖更多贫困户。为2017年全县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286户贫困户全部销号、33402人全部脱贫,与全县人民齐头并进迈入小康打基础、增活力、攒后劲。(嘉鱼县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