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节后招工难在哪里 企业维持高返工率秘诀何在

02.03.2016  02:35

姜荣法 摄/视觉中国

编者按

春节过后,各个城市的人力资源市场、务工市场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各类求职招聘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宏观形势折射在节后的用工市场,会呈现出哪些新情况?在此大背景之下,就业群体的就业择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选才用人标准是否会发生转变?

近年来“结构性用工荒”呼声渐高——一方面,一些求职者“高不成低不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用工方求贤若渴,却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那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节后用工市场招工到底难不难?难在哪里,如何破解?而一些企业能够留住员工,维持高返工率的秘诀又是什么?

连日来,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进行调查采访,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企业期待“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

福建 “企业转型更渴望引进高技能人才”

春节假期刚过,一些企业陆续开工,一场接一场的招聘会接连推出。《工人日报》记者在这些招聘会上以及走访企业发现,许多用工单位对技术型、业务型的高端人才和一线技术员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工资与年前相比略有上涨,普工工资基本与去年持平。

“一线普通工人的招聘较为容易,缺口较大的是一线技术人员和高端技术人才。”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记者,“经济形势正在倒逼企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也因此更加渴望引进高端人才,助力企业升级发展”。

在此前召开的福建省“两会”上,提升职工队伍技能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中,要让技能人才成为社会精英。省政协委员陈震代表福建省总工会发言时提出,当前福建省产业技术工人总量偏小且结构不合理,掌握高新技术的工人明显缺乏,劳动力市场竞争使许多企业陷入“两难”。

技能人才抢手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对技术的要求更高,这对职工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州市一位人才专家表示,技能人才将更抢手。

厦门市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经济下行的影响逐步显现,用工需求有所减弱,就业增长压力较大。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继续减员,第三产业则以重点服务业中的居民修理服务业、卫生社会工作、租赁商务业、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增员幅度居前,技术型人才走俏。

为精准掌握全省技术工人队伍状况,福建省总工会曾深入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企业,包括一些高新企业和进行“机器换人”的企业调研。调查显示,技术工人队伍总量偏小,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工人缺乏,尤其是与“机器换人”相适应、熟悉和掌握智能制造新技术工艺的高素质人才明显短缺,招工难,突出表现为高新企业招收高技术工人难。此外,职工创造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小企业遇到生产、设备、技术等难题时,无力及时解决,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相对于一线普工,技术型人才流动性更大。”泉州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技能人才紧缺,已成为企业的普遍问题,技能人才成为企业纷纷争取的对象。

技能人才走俏,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也可以看到。近年来,全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厦门3所市属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是高达98%以上,其中,中级工的起薪不亚于同期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近日,泉州市泉港工业技术学校创业培训班的报名者络绎不绝,一期培训人数只有30名,而每天平均就有10多人来报名。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使得一些学校主动转变,重心从学历教育变成技能培训,探索“学校+企业”的职教服务就业模式。

目前,泉港工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已越来越丰富。此前,该校只有电工、计算机和电子维修3个专业。为敏锐捕捉市场信息,该校创办了泉州八方人力资源开发公司,从一线就业市场上及时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设置专业,同时提供就业服务。

企业招不到合适员工,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样的尴尬在近年许多招聘会上很常见。专家指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校企脱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

去年9月,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教集团的通知》,对于用人单位呼声极高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助推措施,并且提及将“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力争到2020年,建设10个左右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和一批省级、市级职教集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用人单位常常抱怨的教育机构不了解企业需求的问题,这个通知也特别提出,“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推进校企之间人员互派互聘。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和‘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建立校企共同培养培训‘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

“技术工人是人才”

省人大代表、福州天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邱志人提出,企业要发展,技能走前头,就要提高智能化程度,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他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惠及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

据了解,技能人才之所以短缺,一方面一线技术工人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有些技术工种比较辛苦,而且需要长时间的沉淀过程。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方面的技术,造成了一线技工的短缺。

对此,陈震建议,全社会要树立“技术工人是人才”的观念,正确对待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正确对待技术操作工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事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加大资金投入,改革教学方式,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交流,让企业对高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与各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融合,在优化劳动力资源中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完善技术工人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大力落实职业培训经费直补企业的政策,创新职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鉴定的体制机制,在住房、户籍、子女入学、工资津贴等方面对技能人才实行优惠。企业在承担起职工技能培训主体责任的同时,还应努力构建技术工人使用与工资待遇相一致的分配制度,畅通技术工人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到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厦门市政协常委、民盟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李波也提出,学校应该主动跟行业和企业联系,主动吸引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研发中心等进驻学校,帮助学校在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培养和教师交流等方面提供帮助。

沈阳 “我们盼望稳定有发展的岗位”

求职者期待有关方面提供技能培训,搭建就业供需平台,有机会“跨界”到热门、新兴行业就业

中工网讯 (记者刘旭)春节过后,沈阳市人才招聘市场异常红火,各类专场和综合招聘会接踵而至。2月24日,记者走访沈阳市人才市场和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等多处招聘现场发现,由于经济大环境影响,求职者的求职心态成熟不少,相比于高薪和待遇,他们更加看重工作稳定和未来发展。

2月24日8时30分,求职者张浩宇拿着装有简历的档案袋,跟随涌动的人群进入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北京街的沈阳市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会场内,临时搭建的招聘展台分成8列,通道内人头攒动,约有100余家企业进场聘工。

2009年,张浩宇毕业于辽宁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上一份工作已经是他的第3份工作。由于工资经常不按时发放、而且需要常年出差,春节前他从一家建设公司辞职,再次成为求职大潮中的一员。当下经济不景气,他倍感压力,这已经是他第6次参加招聘会了。张浩宇发现,相较于几年前建筑行业的鼎盛,今年招聘会上,规模较大的工程、建设、房地产企业很少,基本都是小规模的同类民营企业。招聘岗位类别多为临时岗位,而且,土建工程师的工资也从“每月6000元~8000元”变为“每月4000元~6000元”。

“一些小型民企管理不规范,能否按时、按规发工资都是问题。有今天没明天的,心里不踏实。”面对许多高薪聘请土建工程师的小公司,张浩宇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他发现,很多急于招人的企业,多是工程项目缺人,希望招聘来了就上岗,并没有长期培养的打算。张浩宇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工作了几年的求职者,不愿意经常跳槽,希望一份工作能多干几年,有连续性。这样不仅能够学到东西,对职业晋升也有帮助。

一些公司打出的高薪广告,张浩宇并不为所动。他说:“有些公司能给到月薪8000元,可是工程项目一结束,我就失业了,要么派到外地其他项目,要么降低工资。相比于高薪,我更注重稳定和长远发展。”

13时20分,招聘会接近尾声,张浩宇手中的简历一共发出去6张,虽然已经有两家公司安排面试,但他还未拿定主意。张浩宇告诉记者,他希望工会能够根据招聘市场行情,多提供一些需求量大岗位的技能培训,让求职者能够有机会从不景气的行业,“跨界”到热门、新兴行业就业。

深圳 “公司用温情留住了我的心”

正达电子(深圳)有限公司重视企业文化,老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的95%

中工网讯 (记者刘友婷 通讯员苏小明)近日,为了解企业员工节后返工情况,深圳市龙岗区龙新社区工会组织通过QQ、电话或者走访企业调查等形式了解到,辖区内重点企业员工返工、企业开工情况正常。“公司让我有家的感觉,用温情留住了我的心。”一位农民工如是描述企业让自己成为“回头客”的原因。

37岁的余卫华是江西省都昌县南峰镇人,初中毕业后就到目前所在的正达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已有18年了,现在担任制造课组长。“公司很温暖,待遇也好,从不拖欠工资,还经常组织活动,让我有家的感觉。公司的温情是我留下来的原因。” 余卫华告诉记者。

余卫华有两个儿子在江西老家,一个8岁,一个4岁。今年春节后返回深圳,余卫华带上了妻子,“小孩都长大开始上学了,由爷爷奶奶看着,老婆就和我出来一起打拼”。现在他的妻子也在这家公司上班。

余卫华告诉记者,刚到公司时,他从一线工人做起,加工配件、组装成品、成品包装等工种都做过。经过不断学习,2008年开始,他担任了制造课组长。“记得18年前刚进公司时月薪才290元,现在缴完五险还能拿到3200元。公司通过集体合同等方式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待遇。” 余卫华说。

“公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待遇福利好,有社保。”今年51岁的朱增山告诉记者。朱增山是河南省固始县汪棚镇人,1993年当兵退伍后,便到正达公司工作,现在是后勤管理人员。

像朱增山这样年龄的老工人在这家公司占了大部分。记者了解到,该公司老员工占95%,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占35%,5年以上的占40%,2年以上的占20%。公司春节前共有员工132名,节后返工的达130名。

记者了解到,能够留住员工的心还与公司重视企业文化有关。据了解,该公司定期为员工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如消防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班组长培训等。公司工会建设的“职工之家”,配备有图书馆、棋牌等娱乐设施,经常举办体育比赛、厨艺比拼、集体看电影等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

“去年是公司成立22周年,公司工会给每位员工发了一条毛巾,绣上了公司名称作纪念,还安排全体员工参加聚餐联谊晚会,我们都是这里的一分子。”一位职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