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家又能“换穷业”——湖北十堰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12.09.2016  13:32

  新华社记者李伟、陈俊

  “建自家的房子,一天还能赚一百块钱,这简直不敢想啊!”45岁的张玉和,说起搬迁建新房,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在建房时一边监督,一边做小工。”搬迁群众成为“建房监工”,这是湖北十堰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了保障搬迁安置点的房屋质量,当地除了请专业监理外,还让搬迁户参与到新房建设中来。

  “房子在动工前就分好了,搬迁户在工地干活挣钱的同时,发现建房哪儿有问题,施工方就整改哪儿,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十堰市扶贫办主任彭文军说,“既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挣到钱,又让他们参与房屋监督,一举两得。

  在湖北十堰市竹溪县蒋家堰镇东桥村,记者来到张玉和的新家。只见房屋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墙面也已粉刷,安装门窗后,即可“拎包入住”。100平方米的四室一厅,宽敞明亮,利用率高。

  “屋后面可以加盖猪圈鸡舍。”村支书张玉良告诉记者,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村里统一选址建新房,37户扶贫搬迁户今年都能住进新家。

  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外出打工也赚不到钱,家中还有两个孩子读书,张玉和家原有的三间土坯房早已是危房,仅靠他个人能力无法建新房。去年,经过村里的贫困户精准识别,他“当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有了安新家的机会。

  在竹溪县水坪镇毛中垭安置点,63岁的刘道英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竖起大拇指。

  “让贫困户搬得出、住得下,只是第一步,关键要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致富。水坪镇是产茶大镇,我们引导搬迁群众通过发展茶叶,每人承包4亩茶园管护,收入归贫困户所有。”水坪镇党委书记明昌艳说。

  据介绍,十堰地处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突出。今年,全市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1521个,目前开工率近95%。全市在实施扶贫搬迁“交钥匙工程”的同时,探索多种搬迁后续发展途径。

  “扶贫搬迁从选址开始,就充分考虑了后续产业扶贫结合问题。”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党委书记党永生告诉记者,安置点的选址建设都采用了向中心村、集镇、旅游区、产业园区、城区“五靠近”原则。

  如今,作为扶贫重镇、文化古镇的柳陂,招商引进了25家新型现代农业公司,这也成为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首选依靠点。郧阳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25家企业可带动2800人实现脱贫。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十堰市委书记周霁说,“易地扶贫搬迁以脱贫为核心,搬迁一户必须脱贫一户,真正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