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县长朱宏伟赴贵州学习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报告

10.07.2015  14:01
 

    

    

    按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6月29日至7月2日,副省长任振鹤率31个片区贫困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赴贵州省学习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考察团重点学习考察了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精准扶贫样板区毕节市,4天时间先后前往毕节的大方、赫章、威宁等6个县区,深入到多个重点贫困村、产业扶贫基地、生态移民安置点走访调研。此次学习考察虽说时间不长,但却实实在在地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震撼很大、感触很深。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湖北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近年来阳新县紧紧围绕加快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坚持以片区扶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在扶贫目标、扶贫对象、扶贫措施和扶贫成效“四个精准”上作出了一定努力,但与贵州毕节的几个县区相比,无论在力度和成效上,都还有较大差距。他们“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以及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毕节试验”和“贵州模式”,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全面借鉴。

  一、高昂的精神区位、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是贵州精准扶贫走在前列的制胜之宝

  6月25日,人民时评在《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一文中评论贵州精准扶贫时提到:精准扶贫,关键在人,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是扶贫开发取得胜利的关键。学习考察中,感受最深的是贵州上至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下至县区、镇村负责人,对扶贫开发始终保持的昂扬斗志、使命担当和务实作风,带来了贵州贫困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主要领导抓在手上、扛在肩上。1988年6月,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自倡导下,报经国务院批准,贵州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国家级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自此之后,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任接着一任、二十几年如一日把扶贫开发当作“第一民生工程”,这种持之以恒的韧劲取得了丰硕成果。贵州省从2010年至2014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26万,减少率45.8%;贫困发生率从33.4%降低到18%,年均降低3.85个百分点;全面实现小康程度从62.9%提高到76.4%,年均提高3.38个百分点。毕节市从1988年到2014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2.1万人,年均减少19.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5.4%降低到19.75%,年均降低1.7个百分点。

  (二)基层干部主动作为、奋发有为。考察中,无论是县委县政府领导,还是镇村负责同志,对所辖区域贫困情况和脱贫路径、脱贫措施都十分清楚,介绍情况如数家珍,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尤其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领头人——赫章县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将13400亩荒山变成了苍翠林海,全村森林覆盖率由5%上升到70.4%;将村民人均收入由1986年的33元增加到2013年的5460元,26年翻了165.5倍;贫困人口从730人降到250人,降低率65.8%。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朝荣带领的海雀村,创造了中国贫困农村改革发展的奇迹。

  二、科学的扶贫思路、明晰的攻坚路径和有力的推进措施是贵州精准扶贫可资可鉴的经验之核

  1988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为代表的贵州扶贫工作,始终坚持将扶贫开发与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并在全国取得了瞩目的成效,这与我省当前所践行的“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是高度契合的。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贵州作出的成功探索,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一)对象精准识别。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贵州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全面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活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瞄准靶心扶真贫。其中,威宁县迤那镇率先摸索出了一套享誉全国的扶贫“四看”识别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并对贫困对象进行百分制评价,科学合理确定贫困对象,确保贫困对象该进的一个不少,该退的一个不留,切实做到乡有册、村有薄、户有档、人有卡,一户一台账。这种“四看”识真贫方法,在毕节市乃至贵州省全面推行。截至2014年底,贵州省共计识别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从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转入更加有的放矢的“滴灌”扶贫新阶段。

  (二)措施精准施策。针对脱贫需求,贵州省重点对贫困村通过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因村施法,对贫困户通过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因户施策,实施差异化扶贫。其中,在产业助脱贫方面,坚持扶持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突出山地资源抓特色产业、突出区域布局抓产业集聚、突出转型升级抓结构调整,着力打造“十大扶贫产业园区”、“十个扶贫攻坚示范县”和“十大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并围绕“五化同步”,整合30亿资金,对120万贫困人口,开展1户1人培训计划,重点实施5项行动15类项目,每年资助及培训40万人,推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在扶贫生态移民方面,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围绕“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六个关键环节,对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105万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做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在社保兜底方面,按照“减量提标”思路,整体将210万左右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口及时列为民政低保对象,并将“两无”贫困人口年度政策保障标准调整为4500元(联合国标准为日人均2美元)。同时,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变、融合使用、各记其功”原则,统筹卫计、民政、扶贫等部门资源,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特殊医疗救助保障,实行医疗救助政策兜底,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目前,已选择1市1区和15县(区)开展医疗保障试点。其中,赫章县先行先试,2011年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整合,在加大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提高补助标准的基础上,统一了筹资和补偿标准,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增强了医保体系的公平性,最大程度缓解了贫困人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资金精准管理。制定《关于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机制的意见》,坚持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和“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账,五公告二公示”的运作体系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六个原则”,规范项目审批、乡级报账等项目管理“六个规范”,构建公告公示制度、监管部门专门监督、社会各界共同监督等监管体系“七个落实”,确保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同时,推行“政银企农”合作模式,推进小额信用贷款、拓宽扶贫融资渠道,开展扶贫融资租赁合作、探索大型基金产业扶贫的路子,仅2014年,贵州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亿元,引导银行向贫困地区发放小额信用贷款78亿元。并以扶贫规划和项目为平台,在全省10个取消GDP考核县和10个有条件的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积极探索以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鼓励贫困农户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建立利益联接机制,认真总结推广“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经验,激发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四)效果精准评估。及时制定出台《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把贵州省50个贫困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作为考核对象,推动贫困县工作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并实行“摘帽不摘政策”的退出机制,2011年至今,累计有25个县52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7.5亿元进行奖励,对“减贫摘帽”县的17名县党政主职提拔重用。其中,毕节市把扶贫工作在“双考双评双挂钩”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提高到2/3,明确各县(区)对年度脱贫情况,以户为单位实行100%进村入户核查,将扶贫工作成效与年度考核奖惩精准挂钩,对扶贫工作成绩突出的帮扶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三、正确的自我定位、锐意的对标赶超和更高的质效要求是阳新同步推进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的前行之路

  当前,全国、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方式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同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与贵州多数县市区相比,阳新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贫困面相对较窄,脱贫的难度相对较小,我们更应有信心、有决心同步推进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如期兑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一)坚持把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当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县的头等大事来推进。继续把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体系,并将片区扶贫开发当作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总平台、总抓手,紧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要求,认真对照全面小康6大类23项统计检测指标,充分发挥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等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幕阜山片区阳新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全局指挥、综合协调作用,健全完善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扶贫开发实绩考核体系,认真落实《幕阜山片区阳新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努力补齐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下差的20.1个百分点。尤其是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发展任务、民生任务,切实做好已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的98个贫困村3.6万户11.47万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保“争当全省脱贫致富排头兵”目标如期实现。

  (二)坚持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当作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的第一原则来遵循。发展始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推进精准扶贫绝不能不计后果滥砍滥挖、乱搭乱建,吃子孙饭、断子孙路。阳新80%以上贫困人口集中在偏远山区、库区,必须学习贵州大方县精准扶贫中“让荒山变绿岭,让绿岭变银行”的有关经验,将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努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大力实施整体搬迁。充分利用生态移民和库区移民政策,加大排市、龙港、王英等镇山区和库区整体搬迁力度,力争每年搬迁贫困人口5000-8000人。二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充分发挥阳新“中国油茶之乡”、湖北省林业大县等优势,将林特开发尤其是油茶产业做大做强;以推进现代农业“两区一县”(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

  (三)坚持把“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当作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来突破。主要是做到“四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产业发展。树立大产业理念,集中扶贫项目资金扶持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尤其要合理整合到村到户相关产业扶持资金,以入股分红等方式,投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大规模的三次产业,特别是投入到能够更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更加注重基础先行。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实施等机遇,深入推进我县总投资80余亿元的兴富一级公路、黄阳一级公路、棋盘洲万吨深水码头等重点工程建设,尽快启动总投资60余亿元的棋盘洲和富池两座长江大桥以及沿江快速通道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千亿级沿江镇区经济带。切实加大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项目的倾斜力度,全面提高基础设施保障力和公共服务覆盖面,补齐全县98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三是更加注重智力扶贫。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开展订单定向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凭技能脱贫;着力推进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资源向贫困镇村倾斜,让贫困儿童不因缺少文化而贫穷传代;进一步拓宽捐资助学范围,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给有志成才的贫困家庭子女有力支持。四是更加注重社保兜底。健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等制度,特别是对鳏寡孤独、呆傻痴残的特殊贫困人群,建立完善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