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存推进扶贫项目治理的探讨

07.04.2015  11:37
 

      刘景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是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2015年利川市3.1万特困人口。要脱贫致富,实施向小康目标跨越。”利川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涛在全市扶贫工作会议上如是说。今年要全面实现3.1万特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笔记就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治理工作作粗浅探讨,望各级各部门,全社会更进一步重视、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

  一、目前重点贫困村潜在的贫困现状

  在利川边远重点贫困村仍然有在着诸多与扶贫攻坚和建设小康社会不相适应的制约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小农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

  恩格斯曾尖锐地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山区农民世世代代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形成了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习惯于“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种田是为肚儿圆”,缺乏开放意识,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着农村扶攻坚、整村推进、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法制观念淡薄,宗族势力活跃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后,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单位,但这并不等于单干,有许多事并不是一家一户所能办好的,产业发展需要走规模经营合作之路,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转包等都需要互相理解协作,才能形成互助共赢。由于重点贫困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基层组织软弱,战斗力不强,一些宗族势力趁机活跃。有的宗族仰仗人多势众、搞“宗族独尊”,村民遇到纠纷不去寻找法律援助,而是寻求宗族保护,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已渗透到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一些大的宗族甚至能够影响选举结果。近几年山区重点贫困村因山林、土地、水利纠纷、历史的隔阂、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宗族械斗时有发生,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阻碍了农村扶贫攻坚和片区扶贫开发。

  3、基本建设显然滞后

  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虽然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综合扶贫的实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宜万铁路、渝利铁路、沪渝高速、利万高速、高铁动车组等相继建成通车,这也仅仅是改变了大通道的问题。而边远重点贫困村的交通出行仍未根本改变。如利川西南部的沙溪、忠路、文斗片区,至今有5个村进利川市城还要借道重庆黔江公路。在医疗卫生方面,利川目前还有约1000余重病患者住不起大医院。使得一人得病,全家拖累。近几年尽管国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对特困家庭的危重病人仍然存在小病拖、大病抗,危重患者拖到叫天由命的状况。

  4、老、少、边、远、贫是其显著标志

  利川是一个老、少、边、远、贫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市,湖北省29个特困县(市)之一,贫困人口总量大,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全市575村目前仍有绝对贫困村141个,贫困户89019户、绝对贫困人口24.6万人,分别占总户数30.41%,总人口约27.5%。绝对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今年要解决3.1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让这部分农民达到小康水平难度更大。

  二、关于整存推进扶贫项目治理的探讨

  利川市扶贫项目的治理工作必须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四个”全面为指导,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注重产业发展,统筹改善民生

  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精准化扶贫的方针,注重产业发展第一,突出“利川特色”和“绿色”两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强化产业支撑。同时,要以改善民生为本,重点推进边远重点贫困村交通、信息教育、卫生等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改善人口生存和发展环境,创新扶贫工作方式,特别是对重点贫困村农民大病患者逐步实现大病全额统筹、解决因病返贫现象。

  2、培养科技能人,强化科技扶贫

  要确保农村扶贫攻坚和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精准扶贫,必须有坚强的基层组织基础,有一批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认真研究山区农村的现实问题,密切关注广大农民的生存情况,思想动态,消除农民头脑中的陈旧观念。特别是村支两委中,要具备思想解放、战斗力强、勇于担、甘于奉献带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大胆改革创新的领导班子。同时,以培训基地职能培训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有经济头脑的科技明白人和带头人。

  3、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发展肠梗阻

  在精准扶贫治理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边远重点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和水利设施两大重点,统筹推进路网、电网、信息网建设,着力构建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便民利民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在路网建设上着力改善村至组、村与村、组与组的村组公路网络建设,解决长期制约边远贫困村的基础设建设瓶颈,彻底解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梗阻问题。

  强化基层组织,部门和全社会联动扶贫

  利川山大人稀,国土面积广阔,贫困面大,贫困原因较为复杂,按照《利川市农村特殊困难对象识认别细则》,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坚持实施片区开发与整存推进,依法扶贫的战略,着力解决“真扶贫”、“扶真贫”、“怎么扶”三个关键点,统筹推进,“扶谁”、“谁来扶”和“怎么扶”形成新常态。对最贫困的3.1万精准扶贫对象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扶贫资源,广泛开展富人帮穷人,干部帮扶贫困户,党员帮贫困户活动。坚持市直单位帮扶责任制,对纳入重点贫困村的,层层落实帮扶责任制,增强责任意识,纳入年度责任考评,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地参与公益事业的发展,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捐赠款物扶持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持之以衡解决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农村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建设,认真研究山区农村的现实问题,培养一大批科技致富的农村带头人,着力推进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治理工作,使广大农民心中有一个实现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中国梦。         

         

                                作者系  湖北省利川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