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脱贫 重在拔掉穷根

11.07.2016  14:09

  我们要实现的脱贫,不是某一时点的暂时脱贫,而是稳定脱贫、全面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不可泄,盲目乐观甚至懈怠松劲更不足取

  “上下重视,政策给力,扶贫工作从来没像现在这么有干头,2020年全面脱贫没问题。”走访贫困地区,明显感到大家对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更足了。

  这种信心有坚实的支撑。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全国上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方扶贫资源充分调动,驻村工作队、干部结对帮扶一竿子插到底……改革举措接续发力。面对贫困户贷款难、发展产业没有启动资金的瓶颈,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贷款源源“输血”;针对项目和资金使用“碎片化”问题,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启动;抓住四成多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牛鼻子”,健康扶贫工程实施……

  举国发力,政策给力,2015年我国减贫1442万人,虽然扶贫难度加大,但还是比上年多减了210万人。脱贫攻坚形势喜人,一些地方干部开始滋生盲目乐观情绪:照现在这势头,再使使劲,提前结束战斗没问题;有的甚至盘算,实在不济,还有社会保障兜底,完成任务没问题。

  这种盲目乐观甚至懈怠松劲的现象值得警惕。首先,我们要实现的脱贫,不是某一时点收入超过贫困线的暂时脱贫,而是稳定脱贫,除了收入稳定超过贫困线,还要实现吃、穿“两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只有拔掉穷根,稳定脱贫,才能摆脱贫困。精准脱贫,不是平均水平的脱贫,而是不落一个贫困地区、不落一个贫困群众的全面脱贫。只有全面脱贫,全面小康才货真价实。

  稳定脱贫、全面脱贫绝非易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实体经济行业景气度下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增收难度加大;因病、因学致贫、返贫虽有“药方”,但“病根”还没彻底铲除,2014年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占比不降反升;脱贫产业很多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发展水平,抗风险能力弱,遇到“谷贱伤农”事件很容易“一夜返贫”。近些年返贫比例居高不下,说明了稳定脱贫、全面脱贫难度着实不小,尚需加力攻坚。

  “等、靠、要”在不少贫困地区依然“顽固不化”。目前,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干部在推着干。制定帮扶方案,协调扶贫资源,联系市场销路,都是干部跑前跑后。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有的甚至“背手站在一边看”。如此帮扶,一旦脱钩,贫困群众很难自力更生。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培育造血功能,尚需付出更大努力。

  产业扶贫是脱贫根本之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带动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难题待解。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常规农产品销售难度加大,特色农产品短时间内成功闯市场也非易事。解决这些脱贫产业问题,政府越俎代庖,往往会适得其反。广大贫困地区,市场经济发育滞后,“种什么”“卖难”等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更为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如何让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协同发力,让扶贫产业扛得住市场风险、带得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新旧挑战着实不小。

  总之,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自然不可泄,但盲目乐观甚至懈怠不足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