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远高山地区精准扶贫措施的建议

29.10.2015  11:18

宋茂华(系湖北文理学院汉江研究院教授、扶贫工作队队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求扶贫开放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19年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稳定脱贫。

  按照中共襄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湖北文理学院结对帮扶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学校扶贫工作队按照要求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合作村位于保康县西南部,与宜昌市兴山县交界,距歇马镇镇政府38公里,距保康县县城11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多米,最高山峰1998米,属于保康县最偏远、最高远的村庄。全村版图面积28.4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346户1326人,拥有山林面积35905亩,耕地面积2992亩,开垦荒山荒地2100多亩。工作队通过开展“五评”、“七看”,精准识别贫困户181户668人,摸清了每个贫困户的基本状况和致贫原因。该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扶贫任务重,工作难度大。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工作队力求精准发力,制定精准扶贫措施。合作村属于偏远高山之地,日照时间长,气候寒冷,适合发展高山有机蔬菜和养殖业。近年来,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基本形成了以烟叶和青椒种植两大产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该村烟叶种植面积1800亩,预计产值500多万元,青椒种植面积1000亩,预计产值300多万元。居住在海拔较低、交通便利的农户依靠烟叶和青椒种植,基本都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产业扶贫措施的效果也初步显现;但是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农户,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出行道路以泥巴路为主,这批农户种植了大量的青椒和烟叶,得益于高山上优越的生长环境,产品质量好,并且是绿色无公害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由于交通不便,车辆无法进入,到了销售季节,农户无法及时将自己的农产品送到商贩手中,商贩也不能到农户家中收购;因不能抢抓销售的最好时机,农户的优质农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挫伤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恶劣的交通条件是这批农户致贫的原因。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将这批农户从山顶搬迁到山下居住,交通条件虽然改善了,但是面临新的问题:一是搬迁成本高,搬迁难度大;二是缺少承包地,失去了种植蔬菜和烟叶的基础;三是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农户不愿接受。

  按照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学校扶贫工作队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农户、与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贫困人口对当前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的要求,大家一致希望国家能够根据他们村的产业发展、交通、地理位置等条件,修好他们村5个组还没有硬化的乡村道路,以方便他们生活和发展产业。为此,工作队建议,对于那些偏远高山地区,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庄,国家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困难,把有限的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村组道路和小型水利设施,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和农业灌溉条件,因地制宜,制定有差别的扶贫开发措施,力求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