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代表委员为“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把脉开方

15.03.2016  09:37

“我的父亲是一名技术工人,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对我说过的话:学门手艺比什么都强。于是我就拼命地跟师傅学,收入什么的都没咋放心上……支撑我的就是一股劲儿,一定把工作做到最好……”采访中,徐小平代表的语速快起来,跟记者采访过的不少技术“大拿”一样,谈起自己的工作,语调不自觉就带上了激情。

可是,紧接着,他语气一转:“我是希望我儿子也学技术的,可他不愿意。我就是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不光我儿子,包括很多青工,怎么就不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学技术当工人呢?”

徐小平代表的语气里,有某种类似“信仰缺失”的失落,也有对当下我国技能人才短缺的着急。

这样的着急,在这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不断见到: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抢”着说话到“热血沸腾”;会场外,有代表把相关建议书重点内容用红笔划出来,并一字一句读给记者听。代表委员中,有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有工会工作者,有企业老总,当然更有一线技术工人……大家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

“对技术人才的‘渴’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支撑‘制造强国’的人才队伍还没有培养出来?”

搭建职校企业沟通平台

“最让我们头疼的是新招来的工人,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动手能力,都远远达不到要求。招进来后企业至少还得花好几个星期培训,才敢让他们上岗。”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首席技师赵郁代表一上来就向记者“抱怨”。

有这种感受的不只他一人。被誉为“神手维修工”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党支部书记、高级经理徐小平代表也有此苦恼。为此他专门到职业院校调研,发现学校很多课程设置都跟企业需求脱节。不仅如此,一些学校尽管也有实操室,像数控设备、机床等,但培养学生的路子仍是“应试型”,学生会照样画图纸,却缺乏分析能力。

徐小平代表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学校对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和积极性不够,只按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二是缺乏与企业沟通的动力和实践;三是培训方式落后;四是招生自主权不够等。

徐小平代表给记者讲了一个德国人培养技术工人的故事:某个培训机构计划为某炼钢厂培养两个班级的工人。指导老师除了教学生有关炼钢的专业知识,还着力培养学生当炼钢工人的种种习惯和意识。比如,工厂炼钢炉24小时运转不停,工人们上岗要分三班倒,该培训机构就按三班倒的作息培养学生的习惯。学生在学校通过考试后,到工厂基本上就可以直接上岗了。

“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制造业强国在人才培养上的‘定制化’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徐小平代表说。

他建议,一方面,放开职业学校的招生权,把真正愿意当技术工人的学生招进来,同时,增强学校对课程的设置权,使其符合企业和行业所需。另一方面,搭建一个供学校和企业沟通的平台。

提高技能培训实效性

在日前的工会界小组讨论会上,一位长期从事工会工作的委员谈起一个现象:地方工会在做农民工培训工作时,有时即使花大气力针对农民工技能需求免费推出培训班,但农民工参加的积极性却不高。“原因在于,工会的培训班不发技能证书,而有些培训机构有政府购买的培训服务,这样的培训可以发证书。”

住建部副部长易军委员说,只要交了钱,就能拿到证,培训实效打了折扣。

徐小平代表认为,职业资格证关键是要有“含金量”,而现在的情况是,除非一些有特殊职业资格的工种,很多证并没有起到门槛作用。而且,职业资格认定应该让有专业权威的社会团体做。“政府应该放一放权”。

易军委员建议,不能花了钱就能拿到证,要加强考核和鉴定;另一方面,打破过于重视证书而忽视培训的现象,让农民工按自己的需求选择培训,增强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此外,政府部门在培训某个行业职工时,应该跟那个行业的主管部门合作,因为后者更了解情况。

来自企业的李海滨委员认为,岗位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因为企业最清楚它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培训的目的成了拿证,企业培训难以吸引职工,作用弱化了”。

学校、企业、政府、工会、行业等,每一家都承担着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职责,到底该如何分工,才能使培训实效最大化,不至于资源浪费或“打架”,应该有一个明晰的顶层设计。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表达了这一观点。

打通技术工人晋升通道

“为什么一些企业办的培训职工参加积极性也不高?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些工人对学技术的前途感到迷茫。” 在企业一线干了27年技术的赵郁代表说。

“比如,有的工人干到一定程度,再想往上升时,发现规定需要本科学历或别的什么证,比如英语资格证,光这一条就把很多工人‘卡’住。有这些对工作几乎毫无意义的‘障碍’横在那里,有多少工人能踏踏实实地在钻研技术的道路上走下去呢?”

搞技术难晋升,而不晋升意味着工资待遇难提高,不少企业存在的这种现象直接打击了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高技能人才为了晋升,转向了管理岗位,一身绝技失去用武之地,技术资源被浪费,本人不能在擅长的技术领域继续钻研,也倍感失落。

技术工人晋升通道为何不畅,薪酬待遇为何难达“体面”?

受访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还是企业在人才认定与使用等方面出了问题。

澳门万国控股集团总裁刘雅煌委员建议,应针对目前行业及职业发展,重新确定工种,组织职工技术技能晋升考试,职工可以以个人名义报名参加。这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体内的职工尤为重要。同时,要健全以社会化鉴定、企业内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确保职工在提升技术技能等级上平台方便、渠道畅通,使之有兴趣且较为方便地不断提升技术技能等级。

“39年的技术工人当下来,我觉得,学一门技术,管一辈子,有啥不好?只要国家花大气力提升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引导整个社会尊重‘工匠’,我相信一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到技术工人的队伍中来。”徐小平代表说。(本报记者 陈晓燕 彭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