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非遗传人的日常:白天修电梯晚上编棕龙

28.08.2017  11:54
图为:在简朴的小屋里,吕仁龙在编开屏的孔雀

  昨日上午,武昌曹家湾简朴的小出租房里,27岁的吕仁龙在桌边坐了下来。他拿起一根长长的棕叶,把它捋直,顺着叶子纹路,选择了一个开始的位置,然后,只见他双手带着叶片上下穿梭,没一会,一只小蚂蚱就活灵活现地立在了眼前。“这是棕编的基本款,编好了它才算入门。”吕仁龙说,“其实这个挺容易,大家都能学会。”接着他伸手指了指案头,“这些就是升级版了,比较有难度。

  在他面前的小桌上,放满了棕编作品,有龙有凤有麒麟,也有长颈鹿、骏马甚至恐龙……这些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其中他最喜欢编的龙,有站龙、卧龙等多种姿态。“基本上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研究棕编上了。”他说。

  这个理工男 有一个非常爱好

  1990年出生的吕仁龙,安徽阜阳人,2009年来武汉上大学,就一直留在了这里。

  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他现在的工作是电梯维修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跨界跨得有点猛”。这份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加点,他有限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琢磨棕编上。“我是吕氏棕编的传承人。”说到自己的这个身份,他一字一顿,语气里带着自豪,“棕编在我们国家,有1700多年的历史。

  “吕氏棕编”相传始于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据说吕蒙在军务空闲的时候,和吕氏族人一起编出了许多草编玩具,给孩子们玩,后来世代相传至今。

  吕仁龙的手艺源自他的外公,“他很擅长棕编,小时候他常编些小动物给我和姐姐玩,我很喜欢,大概七八岁起,我就跟着他学棕编了。

  这个儿时的爱好,一直伴随着他。上大学的时候,他还利用假期去上海等地拜师,“因为外公会的都是蚂蚱啊,小猪啊,蛇啊……这种很基本的。我总想着,能不能做出更多更复杂的东西来。”四处拜师,跟同道中人切磋,开阔了眼界,也启发了思维。2014年,他完全独立设计并完成的第一件作品问世——一只蟾蜍。

  对于自己这个不太寻常的爱好,他一直采用低调的方式,“同学也好,朋友也好,同事也好,知道的人不多。

  低调也许是因为最开始连家人都不支持他。“父母不理解,他们说:你摆弄这些干啥啊,又不来钱。”吕仁龙略显无奈地笑了一下,“但是我就是喜欢啊。

  说话间,他快速地做好了一只开屏的孔雀,没一会又编出一个凤凰。“熟能生巧。”他一边说,一边打量着自己的作品,笑得很开心。

  他平时编得最多的,就是龙,“因为我名字里有龙,而且,龙很吉祥!

   这项老手艺 能让人悟出哲理

  棕编,取材于植物,造型讲究自然生动,可以永久保存。

  往简单了说,棕编就是拿棕树叶子编东西;往复杂了说,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讲究。

  比如选择叶子,棕树叶子有宽窄、薄厚、软硬之分,干叶和湿叶有韧性差异。吕仁龙拿出一把棕叶,从里面快速挑拣,“叶形长又直,颜色鲜亮,没有疤痕,左右匀称,这样的最好。

  叶子可以直接风干,也可以先煮再风干,“干到约八成时适合编东西,这时候的叶子有柔韧性,能负重还不吸潮。

  制作过程,就得考验手和脑。手感是一种经验,“下手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不能强拉硬拽。”吕仁龙一板一眼地说,手法有穿刺、撒拉、折叠、穿插和打结,使用的工具则包括钢针、剪刀以及一种他自己磨制的锥子,“下手要准,同时也要懂得顺势而为,四两拔千金。”说到这里,他自己也笑了,这都是做棕编时领悟的哲理。

  动脑则是考验知识,“比如这个站着的龙,整个全靠一只龙爪支撑站立,我就要考虑它的重心,不然它站不住。”动脑还包括审美,“你们看,这龙的身材比例、动作姿态、眼睛位置都得合适,它的精神气儿才能出来。

  做好之后,还有防腐防霉防潮防虫等一系列处理,这样一件作品才能做到长期保存。

  作为非遗传人,吕仁龙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他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每天晚上睡觉时,脑袋里都在想,这个该怎么编,那个该怎么处理。”他说,夜深人静适合思考,“白天的我是属于工作的,晚上的我是属于棕编的。

  一个创意从产生到完成,需要大量实践。他再次拿自己最喜欢的龙来举例,“每一种样式都是经过摸索的,编了拆、拆了编,反反复复,最后才确定下来。”他补充说,沉溺其中久了,感觉自己变得“比女孩更细心”。

  一个90后,为什么会这么痴迷如此传统的手艺?“我就是觉得,棕编有这么长的历史,一代代人传下来,如果就这么被遗忘,那就太可惜了。”他说,自己业余也接活作棕编表演,比如今天,他会去演示编玫瑰花,“通过这些表演,我希望能让大家了解并喜欢棕编,有更多的人愿意尝试,参与,大家一起切磋、创新,就太好了!”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