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凤林:大国工匠是怎样炼成的(组图)

08.01.2016  08:31

在第66 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他一举将三个创新发明项目金奖收入囊中,震惊四座;在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论坛上,他西装革履,侃侃而谈,举手投足间颇有明星风范;在焊接车间里,戴上面罩、拿起焊枪,他埋头于点点焊光之中,一副标准的技术工人形象。

他就是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他还是央视《大国工匠》节目播出的第一人。

35 年的航天工作生涯中,他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130 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进航天工作是我的梦想”

早期培养一个氩弧焊工的成本甚至比培养一名飞行员还要高,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银手”。同时,由于焊接对象是具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对焊工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悟性更有极高的要求。而第一次焊接实习时,工段长就注意到,高凤林是个有潜力的好苗子。

1962 年,高凤林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工人家庭,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5 岁时父亲去世,由多病的母亲带着兄弟4 人生活。

对生在南苑长在南苑的高凤林来说,每天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听到街坊们说起谁家的大哥哥在航天系统工作,羡慕得不得了。

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高凤林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天,下班很晚的母亲一回来就兴冲冲地把儿子们拉到街上,指着天上一颗飞动的星星说,“快看呢!那就是我们国家放上去的卫星”,街上的喇叭里也已经传出东方红的乐曲声。高凤林好奇地问“卫星是怎么放上去的?”母亲摸着他的小脑袋说,“快快长大吧,长大了你就知道了。”母亲的话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他说:“能进航天工作就是我的梦想”。

中学毕业时,三个哥哥中一个当兵、两个插队,为了方便照顾母亲,高凤林报考了离家不远的211 厂技术学校,从此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年的技校学习,使高凤林对航天有了初步了解,特别是在火箭发动机车间实习期间,跟随焊接工段工段长、新中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艺,让他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技术提高很快。

早期培养一个氩弧焊工的成本甚至比培养一名飞行员还要高,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银手”。同时,由于焊接对象是具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对焊工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悟性更有极高的要求。

第一次焊接实习时,工段长就注意到,高凤林是个有潜力的好苗子。在操作笔记上,高凤林不仅记下操作规程,还记下了自己操作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师傅和同学们的操作特点,最后是三个大大的字,稳,准,匀。

分配时,得知高凤林没有被分配到发动机车间,车间党支部书记、焊接工段工段长、班组长三人一起到人事科硬是把高凤林给要了回来。

在那个崇尚技术、工人光荣的年代,高凤林和车间的年轻人争先恐后、你争我赶地学技术。他更是幸运地赶上了四五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而如果焊接需要,他可以十分钟不眨眼的绝技,也正是那时练出来的。

“年轻人相互较劲,两个人对着看不许眨眼,看谁能坚持得时间长”。而今回首从前,笑谈里无不饱含着青春时代挥洒的汗水。

1983 年,在车间领导和班组师傅的大胆启用下,高凤林久已积攒的能量终于迸发出来。他参加了331 工程之一的“长征三号”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研制,并荣获三等功。

当时,他刚刚参加工作三年,只有21岁。

高凤林(金石开 摄)

当好一名工人也不容易

“老师傅说,要当一名好工人,必须要上四个台阶,首先是干得好,还要明白为什么能干好,要能说出来,并且要能写出来。”老师傅的一席话,让高凤林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好工人!从那以后,高凤林更加不懈努力追求在航天操作岗位上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突破,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下海大潮,对青年一代的思想产生冲击,很多年轻人不安心从事本职工作,社会上对技术工人的重视也大大下降。

当时,高凤林的思想也有过一些波动。组里的老师傅似乎看出了这一点,主动找他谈心,告诫他航天产品离不开高素质的操作工人,可当好一名工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老师傅说,要当一名好工人,必须要上四个台阶,首先是干得好,还要明白为什么能干好,要能说出来,并且要能写出来。”老师傅的一席话,让高凤林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好工人!从那以后,他更加不懈努力追求在航天操作岗位上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突破,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上世纪90 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然而,焊接出的第一台大喷管X 光检测显示,焊缝有200 多处裂纹,大喷管将被判“死刑”。

高层质量分析会上,在众多技术专家质疑声中,高凤林大胆直言:“那是‘假裂纹’!”经过剖切试验,200 倍的显微镜显示高凤林的判断正确。第一台大喷管的“死刑”得以改判,成功送上了试车台,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由此大幅提升。

随着承担的急活、难活越来越多,高凤林挑起了更多的重担。最难的一次,他曾连续一个月几乎没合眼,每天攻关到凌晨5 点多钟,回家稍微闭一下眼,然后洗漱,吃早饭,又回到现场,最终攻克难题;最险的一次,面对10 米开外、弄不好就可能随时爆炸的大型液氢储罐和脚底下几十米的山涧,在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非常狭小的条件下,他运用高难技巧和特殊工艺,通过了被发动机总设计师称为“国际级的大考”!

接连的成功并没有让高凤林沾沾自喜,而是愈发感到知识的可贵。前后9 年时间,高凤林在工作之余先后取得机械工艺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的大专和本科文凭。

高凤林说,“一名好的技术工人既要具备高超的技巧,专注实干,还要运用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开拓创新,追求极致。”

高凤林大师工作室成员进行技术交流

找到了“星星”的感觉

2006 年11 月底,高凤林突然接到厂长电话:“丁肇中教授有个项目遇到困难,点名请你前往协助!”原来,丁肇中领导的由世界16 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之前请过两拨国内外顶级专家、技术人员协助解决,都无济于事。丁肇中想到了高凤林。

高凤林成名很早,38 岁时已成长为一名国家级技师,先后荣获过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

然而,作为技术工人大军中的一员,高凤林也感受和见证着一段时期以来技术工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999 年,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录制,主题是“咱们工人有力量”。当时,节目组正是看到社会上忽视技术工人的倾向,才做了这样一期节目。

节目播出后的火爆程度超乎高凤林的想象。他走在街上,甚至带女儿去书店买书,都会被人认出来。他戏称自己“好像找到了‘星星’(当明星)的感觉。”

而更让他感慨的是,节目播出后,很多来自企业、甚至全国各地的老职工给他写信,甚至有人跑到单位门口约他面谈,纷纷表示:“你们说得太好了,千万不能忽视对技术工人的重视!”

事实上,只要有机会,高凤林总会为技术工人大声疾呼。2003 年,作为110 名科研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代表之一,高凤林参加了党中央组织的北戴河休养活动。在其间召开的高技能人才座谈会上,在向中央领导汇报时,高凤林就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技能人才与国际国内专家的交流。

高凤林也曾让中国技术工人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引人注目。

2006 年11 月底,高凤林突然接到厂长电话:“丁肇中教授有个项目遇到困难,点名请你前往协助!”原来,丁肇中领导的由世界16 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之前请过两拨国内外顶级专家、技术人员协助解决,都无济于事。丁肇中想到了高凤林。

接到电话,高凤林立刻到现场展开了基础性调研考证,并听取了之前两个方案的详细分析。当他提出自己的方案后,现场的设计、工艺、总师等人员无不点头赞许。由于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支撑,高凤林的方案很快获得了国际联盟总部的认可,他本人也被委任以美国航天局(NASA)特派专家的身份,督导项目实施。这也是高凤林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之一。

还有一次,因为被高凤林的精湛技艺所折服,一位台湾老板向他抛出橄榄枝,“到我这里来吧,工资高,产品销往欧美亚,还可以解决你的住房,你不荣耀吗?”

高凤林答道:“困难是可以解决的,工资待遇嘛,我相信航天事业发展了定会赶上、超过你们;至于荣耀嘛,你说它能有我们制造的火箭把卫星送入太空荣耀吗?”

高凤林说,人不能没有追求,只有当人生的追求和社会的需要同步时,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大国工匠》节目播出后,高凤林几乎成了“大国工匠”的代名词。而让他真正高兴的是,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又重新提升。“要重视技术工人对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支撑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使我国成为工业强国!”

先做人,后做艺

刚参加工作时,师傅教导高凤林“要尊重你的工作对象”,这句话让高凤林终身难忘。如今,高凤林的徒弟已经有二三十人。他说,“我最希望他们从我身上学到的还是对做人的理解,以及对事业的专注、投入、执着,还有时刻准备吃苦的精神,只有不断努力、追求极致,才能不断获得成长。”

自1993 年,高凤林担任发动机车间氩弧焊组组长以来,尽管有过多次可以提拔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始终认为,他的根在焊接岗位上。

2005 年,高凤林所在的班组被命名为“高凤林班组”,成为航天一院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班组。“高凤林班组”的核心理念是:人的质量决定产品质量。

在采访中,高凤林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先做人,后做艺。

如今,高凤林的徒弟已经有二三十人。他说,“我最希望他们从我身上学到的还是对做人的理解,以及对事业的专注、投入、执着,还有时刻准备吃苦的精神,只有不断努力、追求极致,才能不断获得成长。”

刚参加工作时,师傅教导高凤林“要尊重你的工作对象”,这句话让高凤林终身难忘。他也用实际行动将自己的职业态度和工匠精神传授给徒弟们。

“对我来说,戴上面罩,拿起焊枪,就意味着进入一种状态,必须心无杂念。每个团队、个体都要对用户、对产品负责,同时不断掌握前沿科技,总结起来就是诚信加科技投入,我希望有一天中国产品能成为世界的NO.1 !”高凤林对“中国制造”充满期待。

2015 年,高凤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工作室现有成员19 人,平均年龄只有34岁,每年可以解决十余项工艺焊接难题,还承接了企业内外的多项技术培训交流任务。同时,创新工作室也成为重要的人才育成基地。高凤林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如今,他的徒弟当中已经有6 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高凤林说,他把80% 的时间给工作,15% 的时间给学习,5% 的时间给家人。为祖国航天事业的无私奉献,注定了他对家人的亏欠:陪伴母亲的时间很少,妻子生孩子他不在身边,接女儿上下学的次数屈指可数。如今,女儿在一所名牌大学读大三。

高凤林说,“尽管很亏欠家人,但欣慰的是,女儿人生的每个关键节点,我都认真地参与了。”

如今,高凤林还有很多社会活动:应邀为小学生讲公益课,给孩子们普及航天知识;周末走进大学课堂,给大学生讲解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参加焊接协会的交流活动,为推动焊接行业的发展出一份力……他说,这是一种责任。

【十问高凤林】

当代劳模》:您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高凤林:我曾经学过书法,足球、羽毛球水平都不错,还研究过交谊舞的各种花式花样,但后来因为没有时间,都放弃了。如果有时间、有精力,我还是希望能够综合发展。

当代劳模》:您最恐惧的是什么?

高凤林: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进步,我就会觉得恐惧。因为没有进步就意味着倒退、就可能被淘汰。

当代劳模》:还在世的人中您最钦佩谁?

高凤林:航天领域我最钦佩的人还是钱学森,可惜他已经去世了。

当代劳模》:您自己的哪个特点让您最觉得痛恨?

高凤林: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有人评价我过于温柔,我也曾有脾气暴躁的时候,但我觉得有理不在声高。

当代劳模》:您最看重一个人的什么特点或品质?

高凤林:责任和诚信。

当代劳模》:您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高凤林:书本。我有很多以前买的老书都舍不得扔。很多的知识点现在的书本里都没有了。

当代劳模》:您认为最奢侈(奢望)的是什么?

高凤林:精力超能。如果一个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可以多干多少事啊。时间都去哪儿啦!

当代劳模》:您最羡慕的职业是什么?

高凤林:宇航员。能到太空去看看,见识更大的世界。多好!

当代劳模》: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高凤林:在学习领域,我觉得还是应该经历过完整系统的学习以后再进入社会,尽管我用前后9 年的时间进行了弥补,但这一过程是很艰难的。

当代劳模》: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高凤林:最爱我的家人,父母、妻子、女儿。当然,我也爱我的航天团队。

当代劳模》:如果能选择的话,您希望让什么重现?

高凤林:如果可以选择,希望让自己的人生重新来一次,尝试很多以往没有做过的事。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其实很多就是投射了自己的期望。

当代劳模》: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高凤林:还真没有认真总结过。应该是求实、求真吧。(记者 张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