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县发挥行业优势助推教育扶贫

07.04.2017  19:59

  近年来,京山县牢固树立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的理念,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科技和信息优势,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普及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贫困家庭。

  一、扩大供给优质教育资源。为了让农村贫困薄弱学校学生能够享有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京山县对全县所有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信息开展了调研摸底。通过建立贫困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缺口台账,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项目资金分配优先贫困镇校”的原则,落实扶贫帮扶责任到人、分项分校逐一推进的实施方案,使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近3年来,全县共计投入资金20544万元,累计实施校舍建设、运动场建设、环境改造、条件装备等项目1245个。全县拆除D级危房70栋,实施项目143个,新建和改造校舍62328平方米;实施“薄改”工程项目167个(其中运动场项目56个)。目前,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C级危房得到全面改造;镇中心及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塑胶跑道运动场建成率达100%;村级完小和教学点的运动场跑道基础均按塑胶跑道的标准进行建设,条件装备与图书整体达到并超过省级办学基本标准,实现了贫困薄弱学校硬件建设城市化。同时,还落实了“3个百分百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课桌椅配备率100%;47所寄宿制学校标准食堂配备率100%;学生宿舍一生一铺率、舍内洗浴率均达100%。

  二、均衡配置优质教师资源。如何让贫困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扶贫最大的社会效能?教育扶贫,重在扶智,主体在人。京山县教育局在城乡学生享有优质教师资源上稳步推行“均衡配置”。一是建立教师补充机制。2012以来共招录新机制教师329人,全部补充到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二是建立教师交流机制。采取“城乡学校对口双向交流、镇域内互派交流”模式,开展上挂下派、巡回授课、送教下乡等活动。近三年年均交流校长、教师310人次以上,占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10%以上。全国优秀教师潘兰林、湖北名师王华蓉等一大批教师积极参加交流。三是建立教师培训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并将培训重点向农村教师和薄弱学校教师倾斜,近五年,共培训教师12844人次,其中乡镇教师达70%以上。四是大力实施乡村教师关爱行动。在全省率先补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机制教师绩效工资,人均月工资由2500多元增加至2900多元。将教师绩效工资向乡村倾斜,将乡镇教师的绩效工资提高10%,乡村教师绩效工资提高12%,及时兑现乡镇骨干教师每人每月600元津贴和农村教师每人每月2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形成了“越往基层、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和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用人机制。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了农村学生享有与城里学生同等的优质教师资源。

  三、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京山县教育、财政、扶贫办三个部门联合制定《京山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2016-2018年)》,并建立联络机制,做好建档立卡学生信息共享和对接,以乡镇中小学校为单位,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生家庭信息进村入户进行精准识别,对在县内就读的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学生逐人登记造册,做到精准帮扶、应助尽助、不落一人,确保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2016年以来,组织全县中小学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识别五次,共搜集整理2051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共资助学生7492人次,金额615.012万元。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充分发挥王氏教育奖学金、晨光教育基金等各类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的积极性,2015年以来募集社会资金157.7万元,捐助贫困生2224人。认真落实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今年共办理助学贷款182人,金额132万元;资助大学新生287人次,金额83.35万元,基本实现了困难家庭大学新生资助全覆盖。

四、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京山县充分发挥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委托天坤集团经营管理后的体制优势和职教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围绕县域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为贫困村农民提供技术保障,提高了他们的致富能力。2016年共组织了四期中短期技能培训,共培训各专业技能人员467人,所有学员均获得了《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学校先后与县内9家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向县内企业输送技能工人近200人,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撑,实现了一批贫困户就地就近务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