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细致些,再细致些——探访汉川救灾安置点

01.08.2016  20:39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祥修  胡琼瑶  通讯员  刘重庆  刘定旭
   26日,烈日炎炎,记者探访汉川几处救灾安置点,看到电扇、蚊香、绿豆汤等防暑降温物品齐备,受灾群众心情平和,安定有序。垌塚镇祝溪村53岁村民李佐昌说,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但受灾后党和政府贴心照顾,让他倍感温暖。“刚转移出来时,群众神情慌乱、焦躁。经过这几天细致地工作,大家心平气和多了。”新堰镇镇长刘勤说。
  受汉北河上游分洪影响,汉川垌塚镇16个村2万人的家园被淹。除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外,汉川在垌塚、新堰设置了6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群众2691人次。
精细,每样食品均须检测
这批大米检测合格,可以食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堰监管所所长龚剑,刚抽检完一批大米。
  龚剑和他的4名同事是新堰安置点的“食品把关员”,每一批蔬菜、鱼肉、水果、大米,都必须经过仪器检测。“高温炎热,食品容易变质,检测必须严格。”龚剑说。
  为了让群众安全度夏,每个安置点配备10多名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每隔1小时,到各房间巡查一遍。宿舍每天定时三次消毒。操场、走道有洒水车定时洒水,除尘降温。在医务室,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清凉油等防暑药品齐备。
  正在当班的市中医院副书记李德鸿告诉记者,高温酷暑,目前皮肤感染、肠胃不适的情况较多,可以就地诊治,一旦出现心衰、心梗等严重病情,将立即转送到镇卫生院或市人民医院。他介绍,25日一天转送了7名病情较重的老人。
  中午12时,垌塚中学食堂,受灾群众排成两列,有序领取盒饭。白菜,豆角,辣椒炒肉,再配上一个苹果,是他们的午餐。老湾村3组63岁的农民刘想德与老伴正在就餐,他说:“菜品清淡,很合口味。
  发给群众用的被单都是新的。随着气温增高,市民政部门又紧急添置了凉席。
温情,有事没事聊聊天
  在新堰小学的楼道间,相互嬉闹的两个小男孩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刘勤介绍,这是一对留守儿童,因为不习惯住在大教室里,哭闹一整晚,所以专门在楼道间设立了一个临时房间,配了蚊帐。这两天孩子才安然入睡。“有困难,找小红帽。”小红帽指的是安置点的工作人员,由机关干部和学校教师组成,他们均配戴统一的胸牌与帽子,便于群众识别。
  刘勤要求大家,有事没事走到群众中去问一问,聊一聊,看看有什么需求。
  实行首问责任制,群众首先找到谁,谁就负责将问题解决到底。
  文化部门把电影院“”到了安置点。
  基站淹水损坏,通信部门设置临时基站。
  民政、公安、卫生等驻守安置点干部,与受灾群众同在食堂进餐,吃一样的饭菜。
  垌塚受灾群众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不时有运送捐赠物资的车辆来到安置点。
  新堰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全部来自垌塚,新堰干部群众对待他们像亲人一样。镇上刘环喜、刘又香、蒋汉英等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你三百我五百,送去了1500元捐款和一些物资。
  市民政局局长李祖圣介绍,在汉川做羊肉串生意的维吾尔族米尔布拉·艾拜和几个朋友,一起为灾区送来了50件方便面和40件矿泉水。(载于2016年7月29日湖北日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