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特辑]劳动光荣创造伟大 平凡岗位出彩人生

29.04.2016  12:45

            仪表控制的“在线活地图”

 

[人物名片]吴刚,42岁,武汉检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仪表高级技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很多人认为,工匠就是从事机械、简单、重复劳动的。但亲身经历告诉我,真正的工匠有着更丰富、生动的内涵,它代表着执着、踏实、精益求精。”昨日,省“五一”表彰大会上,吴刚走上讲台的开场白,打动台下听众。

24年前,吴刚18岁,成为一名仪表工。当时的仪表控制与现在有很大差别,仪表一旦出现故障,拆装一次至少需要半天时间,生产遇到紧急情况时,技术人员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吴刚毛遂自荐,寻求解决路径。

“我晚上在学校自修仪表自动化课程,中午或者周末,对照书本反复练习检维修技术。”吴刚说,一年后,以前工友半天才能排除的故障,他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2000年后,吴刚被安排到催化装置仪表维护班当班长,这是整个企业仪表控制工艺最复杂、生产平稳性要求最高、故障处理难度最大的班组。吴刚说,“担任这个班长,必须掌握工厂生产的核心——反再系统的仪表控制。这套系统若出现任何风吹草动,轻则停工,重则发生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

然而,这套技术是工厂从美国引进的,所有原始资料都是英文。“不能让美国人小瞧我们。”吴刚说,为了把这些技术读懂吃透,他白天蹲在现场对照图纸看仪表、找回路,晚上在家对着词典学英文、看原版图纸说明书。后来,他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班里的其他同事,从此工厂告别了“有困难找美国人”的历史,工友们亲切地称呼他“催化装置仪表在线活地图”。

2014年下半年,集团总部要求工厂必须在年底前安装“碧水蓝天”工程的环保装置。在数九严寒的隆冬,吴刚和工友们在数十米高的框架上,冒着凛冽的寒风,对脱硫脱硝装置的183套仪表回路进行开工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计逐一进行修改,最终确保了工程顺利按期完工。“干一行爱一行,才能精一行、成一行。”面对成绩,吴刚感慨,作为基层一线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为企业出力,为社会奉献。

 

慈善路上写大爱

 

[人物名片]甘金华,53岁,华发鼎诚建设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获全国劳模、湖北好人等称号。

 

甘金华永远记得那一天:伴着萧瑟秋风,黄叶纷落,他独自一人背着破被子,穿着破球鞋,从新洲来到武汉徐家棚打工。那是1981年,17岁,贫困辍学。如今,扶危济贫30年的他,捐出善款共计3000多万元,平均每天捐4000元,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好人甘叔”。

扶危济困这么多年,有何心得?甘金华说:“多赚点钱,多捐点钱。核心经验:精准。爱心款挣得不易,每一分都要花得值,用在刀刃上。”

2005年春节前夕,甘金华带着13200元现金,走进武昌区信访接待室。连续3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为中华路街11户困难户送上资助金,每户1200元。

甘金华刚进门,就听到了吴天祥和一名中年男子的谈话:“我去你家走访了,家里条件改善了很多。你还来要这个钱,很不对,会伤害做好事的人的心。”

看着面红耳赤、鞠躬道歉的中年男子,甘金华明白了原委。此后他做慈善多了个心眼,“一看二问还不够,必须电话、走访核实。”他说。

为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连续14年,甘金华每年来回开车10多小时,到长阳资助考上大学的学生;为给松滋市的学校建操场,他亲自买材料、请工人、盯项目;公司办公室,他配备3个岗位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因信件多,核实工作量太重,工作人员干3个月就得换岗。“我散尽家财,也只能帮助很少一部分人,只有唤醒全社会的慈善热情,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在甘金华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慈善圈”。去年8月,武汉新洲区汪集镇举办“慈善一日捐”,甘金华带头捐出30万元,“圈”中人纷纷相助,半小时捐款175万元。

今年3月,甘金华来到省人民医院,看望慰问了刚接受肾移植手术的尿毒症患者胡雄雄,将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58028.85元善款交予患者家属手中,并鼓励患者坚定信心治疗,早日康复出院。“去年,我儿子甘泉开始创业便立下志愿:投入2000万元,支持慈善圈事业。我很感动,也很欣慰。”甘金华说,捐赠不在乎钱多钱少,关键要真诚。这些年,他不断给“慈善圈”做加减法,让做慈善的人团结起来,真诚帮扶。

 

山区孩子的“摆渡人”

 

[人物名片]陈德安,51岁,咸安区大幕乡常收小学蔡桥教学点老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

 

“刘爽,这一‘撇’应该这样写,用点劲。”“陈东齐,把头抬起来,这样眼睛会近视。”

4月18日,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常收小学蔡桥教学点,陈德安正在给孩子们上多媒体课。课堂外,绿意葱茏、鸟鸣狗吠;课堂上,9名三年级的学生,跟着视频学写字,陈德安站在孩子身旁,一笔一画地指导。隔壁课堂,他的妻子王细先以同样的方法,为8名一年级学生、7名二年级学生授课。

4年前,陈德安还是高桥镇泉山口小学的副校长。听说蔡桥教学点恢复教学,无老师愿意前往,陈德安主动申请,来到这个偏远的村落。当时,陈德安大学毕业的儿子患白血病去世不久,妻子也跟着他过来了。

白天给孩子们上课,课间给孩子们做饭,放学送孩子们回家,陈德安夫妇把24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

教学点前100米有条蔡桥河,遇上雨季汛期,河水暴涨,陈德安就背着

孩子一个个过河。2013年5月15日,暴雨过后,蔡桥河河水湍急,陈德安像往常一样,背着学生过河。在背到第二个学生时,他脚一滑,和学生一起跌倒河中。落水时,他高高举起学生,学生安然无恙,陈德安的手臂却被乱石划开一条两寸长的口子。如今,河上已建起了一座桥,但陈德安依然坚持送孩子们回家。“教学点的学生,9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很多老师觉得他们不听话,恨铁不成钢,就用体罚、语言挖苦、神态歧视等冷暴力对孩子,这一点我非常不认同。”陈德安说,作为老师,应该扪心自问,你付出给学生的爱,学生是否都感受到了呢?如果没有回馈,说明方法不对。

石虎是陈德安的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由奶奶抚养,性格孤僻。陈德安多次到石虎家走访,跟石虎谈心,当石虎的“好朋友”。一年之后,石虎性格大变,活泼自信的他,成为课堂上的小明星。

去年,陈德安还专程到湖北科技学院,请来5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上英语课、音乐课。“我孩子走了,我们要把所有的爱奉献在这里,当好孩子们的‘摆渡人’。”陈德安说,这就是他坚守的原因。

 

设备也能成为“工艺品”

 

[人物名片]朱卫东,46岁,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机床装配钳工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搭积木”一样把零件组装成设备,再连成自动线,经过精心调试,让自动线转起来,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这就是朱卫东的日常工作。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28年。

“28年来,我见证了东汽公司从‘东风制造’向‘东风创造’转变的艰难历程。”昨日,朱卫东在讲台上分享工作感悟时介绍,过去,公司制造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这一代产业工人永远的心头之痛。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的前辈,被称为‘自动线医生’的全国劳模李化平对我说的话。他说:‘小朱啊,你别小看咱们的手艺,其实咱们是一名匠人,只要用心,可以让咱们手里的设备成为‘艺术品’,我们要造出属于自己的高精尖设备,就不用再求外国人了’。”朱卫东说,李师傅的话让他第一次感觉到冷冰冰的机床也有生命。

2003年,朱卫东被派到日本学习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床安调技术。日本精湛的制造工艺、精美的商品,还有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匠人精神,让他豁然开朗。当年,工厂引进了几台PM系列机床,他主动请缨,和两名同事对进口机床先进装调技术消化吸收并用于实践,成功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机床产品,部分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水平。

2015年,公司从日本制造商嘴里“抢”过来的惠本小型批量零件切削项目上马。小型零件加工对技术精度要求更高,直接影响后续设备的组装和使用。在紧要关头,夹具出现故障导致设备无法使用。厂领导直接点将,把朱卫东从另外一个项目调过来,要求限期解决问题。“我通过制作辅助装置和一周的反复试验,干掉这只‘拦路虎’,设备按期恢复正常运行。”朱卫东说,后来,他以这两起事件为案例,着力在全厂推行标准化作业,先后编写了57份标准作业书,把机床调试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案汇编成册,成为一线工人技术培训和用户使用的规范教材。

谈到成功心得,朱卫东坦言:“我就是一个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工匠。只要有一颗‘匠心’,不愁工作不出色。”

(  记者  彭小萍  通讯员  谢文哲)

 

相关阅读: 刘佑年:30年磨出“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