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金,激活粉丝加工业

29.05.2014  15:31

 

          记者 孟静 通讯员 帅宝庆 高晓梅

  编者按

  近日,省委12号文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对深化扶贫开发改革进行总部署。近年来,我省已有不少地方积极探索扶贫改革创新路径,取得了先行先试的经验。本报今日起,推出“扶贫改革潮涌荆楚”专栏,予以专题报道。

  大悟县黄站镇刘河村,曾经穷得叮当响。如今,家家住小楼房,乡村公路全硬化。是什么让这个村发生巨变?21日,记者实地探访。

  刘河村有782户,人均4分田,一半劳力常年在外打工。留村农民,除了种少量水稻做口粮,其他土地大多种红薯、西瓜、花生。一年下来,收入也不过五六千元。

  贫困,激化了村里的矛盾,村民上访多。村干部们决心带领大家摘掉“穷帽子”。当时,村里有几个人做红薯粉手艺了得,周边乡镇不少人专程来买红薯粉。何不将红薯粉产业做大?村支书刘世端和几个手艺骨干一合计,2009年成立了刘河粉丝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技术,有口碑,但钱从哪里来?听说县里搞了贫困村扶贫互助金试点,村干部多次到县里争取,刘河村成为全县4个村互助金试点之一。当年,争取回来15万元的互助金。50户社员,户均3000元。大伙把钱一凑,三四人合盖一个小厂房,买上一套加工机器,粉丝加工就干起来了。

  很快,搞红薯加工的村民由50户发展到108户,从事相关产业的村民过半。据初步统计,村民靠红薯加工收入一年少的也有3万元。2011年,在广东做生意的村民刘继焱带回几十万元,办起了红薯粉丝加工厂,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仙居顶”。

  刘世端介绍,刘河粉丝加工工艺独特,粉条有嚼劲,不烂锅,越煮越亮。每年收购时节,各地客商都来抢购。“现在粉丝不愁销,村民们只怕订单太多,加工不了。产品进了孝感超市,还有客商将粉丝收购后重新包装卖到了山东、上海等地。”去年,户均加工红薯15万斤,年产红薯粉丝300万斤,产值1500万元。

  “刘河粉丝从上世纪70年代就很有口碑,过去没钱,只能靠村民手工加工,费时长,产量小,自然谈不上什么效益。”技术骨干刘继勤回忆。如今,他不仅有自己的加工厂,同时还是“仙居顶”的技术顾问。

  离村委会一公里处,是村里集中加工地。由于是非生产季节,并未开工。但一排排小厂房被编上序号整齐排列,可以想象开工时热火朝天的情景。

  62岁的刘祖立是众多尝到了互助金甜头的农户。他家有6口人、2亩田,过去靠种水稻和红薯,年收入不到8000元。加入合作社后,争取到互助金,有钱搞粉丝加工。“粉丝加工是季节性产业,每年9月收购外地红薯,经过好几道工序,到12月全部加工成红薯粉丝卖出去。这一季的收入就有3万元。”刘祖立乐呵呵地说,剩下的时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年纪大的种点口粮就够了。这日子,安逸!

  记者手记

  精准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省委12号文件,传递出重要信号,精准扶贫将是接下来一个阶段的扶贫工作核心。

  扶贫互助资金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创新,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既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民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问题,又创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用管模式,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到村、到户。要“输血”,更要“造血”,这样才能断绝返贫之路。刘河人对互助资金如何有效的整合使用,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产业第一,能力至上。红薯粉丝加工,作为刘河村的特色产业,在扶贫互助金的扶持下,做大做强。由少数人谋生的手工技艺,发展成了让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完成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蜕变。

  (原标题:互助金,激活粉丝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