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女老板的发家之路

22.09.2017  19:55
图为谭国梅(右四)在贵州西洋考察农资市场

  本报记者 黄善国

  8月下旬,茶乡邓村已是秋意浓浓。尽管正值秋茶采摘季,街头却少了春市的繁华、夏日的喧嚣。

  然而,在夷陵区邓村江坪集镇的“江坪平价农资店”,却是另一番景象:百余平方米的农资店内挤满了前来购买肥料、种子及农机具的茶农。

  “月半过后,就要出门打工挣钱了,所以大伙都急着给茶园修剪施肥!”守店的是名50多岁的女老板,她告诉记者,入秋后,生意就逐渐好了起来,最近一段时间平均每天要卖2000多元,最好时一天可以卖1万多元的毛收入。

    “明天,最迟后天又要到长江市场进货了。”女老板忙里抽空和记者聊着。她告诉记者,因孙女马上要到城里上小学,丈夫一大早带着孙女坐车进城了, 自己一人实在有些忙不过来,进农资只有让丈夫顺便从城里带回来。

  记者询问得知,女老板叫谭国梅。一旁一名60多岁的顾客告诉记者,谭国梅两口子都是本地非常实诚的农民,10年前,贩卖过腊肉、种过天麻、开过饭馆,尽管吃尽了苦,却没怎么赚到钱。

  “自从开了这个农资店,才算翻了身。” 谭国梅边忙着张罗生意边抽空讲起自己创业的故事:她和丈夫从事农资经营已整整10年了,10年前的一天,她和丈夫到小溪塔走亲戚,在长江市场农资批发市场闲逛的时候,发现市场里的农资既齐全又便宜,便萌生在老家开一家农资店的想法。

  夫妻俩说干就干,回家后找亲戚朋友借了2万多元做铺货资金,在自家临街的房子里开起了农资店。

  夫妻俩都是实在人,进回的农资剔除成本,只加进极少的利润,且两人坚持在长江市场内的正规农资批发店进货,保证了所售农资的品质,农资店也因物美价廉赢得乡亲们的信赖,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

  “都是乡里乡亲的,绝不能干卖假种子假农药这种缺德事。” 谭国梅说,这么多年生意一直这么稳定,就得益于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始终坚持薄利多销,二是坚持正规进货渠道。她说,10年时间里,先后有数十个外地农资批发商找上门让她代销农资,她都拒绝了。10年来,她和丈夫始终坚持在长江市场农资批发市场进货。

  “可以说长江市场成就了我们这个小家!” 谭国梅说,10年的坚持也让他们一家走上了小康路,5年前儿子和媳妇在小溪塔买了商品房;3年前,她和丈夫将自家的土坯房推倒重建起小洋楼;去年家里还买了小轿车,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明年还要扩大规模,人一多,屋子就有些挤。” 谭国梅说,目前的店面已不能满足经营需求,开年后,准备投资在后院建间杂屋,把厨房和伙房腾出来,用来堆放化肥,到时可以做到农药、化肥、种子、农机4个相对隔离的销售区域,既整洁又安全。

  走出农资店,山村的阳光格外和煦,洒在脸上让人倍觉温馨。

  “我与长江市场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