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绿色增长助民脱贫致富
开办家庭旅馆、发展电子商务、进军特色产业、实施旅游转型……在火热的扶贫攻坚工作中,丹江口市围绕“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以推进“全民创新、万众创业”为抓手,通过驻村帮扶、技能培训、产业培育、政策扶持、大户带动等方式,引导山区库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产业,开辟蹊径多元化致富,化山水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用“绿色增长”实现一大批贫困农民发家致富的大梦想。
乡村旅游富民。均县镇移民周善礼搬进新集镇后,在政府扶持下建起家庭旅馆,旺季月收入近2万元。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唯一整体搬迁复建乡镇,该镇把扶贫攻坚工作与移民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定位打造现代旅游名镇,发展集生产活动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新模式,实现了困难移民群众“住新房、发展新产业、开展新生活”的目标。镇上连续两年举办全国生态钓鱼大赛,天然的库区钓场吸引西安、武汉等地的钓友和游客慕名而来,为全镇百余个家庭旅馆和农家乐带来滚滚客源。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该市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为扶贫支柱产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配套建设休闲、观光、服务、接待设施,在环库公路和江北生态农业走廊沿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体验、乡村民宿等生态旅游项目,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服务业发展中脱贫致富,告别传统农业逐步吃上旅游饭。
电子商务富民。鼠标一点,山里山外信息尽在眼中,产品买卖、付款交易轻松搞定,利用网络平台赚钱成为该市农民一种新时尚。六里坪镇财神庙村陈妮妮在全镇开办首家电商门店,带动周边企业和农户开办汽车配件、苗木经销、土特产营销网店网站22家,木耳、香菇、茶叶等农副产品卖进了淘宝网店。杨家川村苗木专业户王明剑利用网络平台,年销售各类绿化、观赏、经济苗木8000多万株。该市依托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市契机,在均州老街建立全市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采用对口指导、企业孵化、专业培训、产品展示等方式,为网络创业者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等增值服务,引导农民和企业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网络销售转型。目前,该市中小企业在各类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注册近800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6个、农村电商网点50余个,318人取得电子商务专业证书,电商带动就业人数约1.1万人。土关垭村全村开网店19家,其中年销售额在10万以上的三钻淘宝店就有3家。
培训就业富民。三官殿高家沟村柳萍参加移民家政服务培训,顺利拿到技能证书,成为安乐河工业园欣怡洗涤用品公司员工,而与她一同培训学习的丹赵路三里桥村马永敏,也在同仁医院找到了卫生保洁的工作。该市每年都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民生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承诺的十件实事,明确工作任务,制定时间表和进度表全力推进。为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该市人社、移民、旅游等部门加大培训力度,今年先后开展家政服务、实用技术、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特种养殖等培训班120多期,培训农民近万人次。农民工培训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自己的生活,一大批农民通过培训走进家门口的招商引资企业和绿色农业企业,如愿成为“上班族”,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
特色种养富民。今年,官山铁炉村邓静的生猪养殖场扩大到600平方米,从初期的10几头到如今的百余头,邓静的养殖场几度“扩张”,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养殖大户达到15户。不走寻常路,多元化致富,该市把兴致富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引导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绿色特色种养产业。肉鸡、黑猪、野猪、大鲵、肉牛、等养殖基地在大小山村托起脱贫梦,树莓、油牡丹、金银花、石榴、银杏、豇豆、魔芋等高效经济作物在田间地头扎下致富根。蒿坪镇王家岭建成百亩银杏叶基地,农民依靠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实现脱贫;均县镇渔民上岸承包精养鱼池,发展垂钓和观赏鱼繁育而致富。土关垭姚河村发展订单农业种植高端胭脂稻,土关垭银洞山村扩大面积种植“小嘴黄”玉米,石鼓王家岭村流转土地建起1500亩核桃基地和500亩石榴基地,三官殿阳西沟村农民在环库路沿线满山种植樱桃、柿子、血桃等果树,把一座座荒山变成“绿色银行”。此外,该市还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实施畜禽养殖“5541”工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扶持5000户贫困户发展生态养殖,努力实现户平增收4000元、人平增收1000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