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扶贫任重道远

22.10.2014  11:29
     

  

  “今年我国将再减少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我们继续把减贫作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努力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刘永富 如此介绍中国今年的扶贫目标和未来工作方向。

  自2014年起,中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在今年扶贫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中国社会扶贫的基本经验。“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是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标志。”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说。

  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给《瞭望》新闻周刊的数据显示,1978~2010年,按照中国扶贫标准,累计减少了2.5亿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扶贫标准,则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2011年至2013年年底,中国在2300元新扶贫标准下又减少了近4000万贫困人口。中国的贫困发生率由设立新扶贫标准时的12.7%,在去年年底下降到了8.5%。

  正是基于中国式扶贫取得的成就,联合国多个组织的负责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都曾呼吁其他国家借鉴中国的减贫经验。

  从中国实际看,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仅有6年时间,扶贫攻坚面临艰巨任务,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扶贫的经验和模式,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中国式扶贫积淀五大经验

  10月16日,首届“10·17”论坛在 北京 举行。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在发给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减贫事业有着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将直接助力联合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让6亿多人摆脱贫困的成就为潘基文再次提及。在扶贫主管部门看来,这得益于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支撑。30多年的扶贫开发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五大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战略部署,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全局同步推进,国家发展每前进一步,扶贫标准就提高一次,扶贫开发就深入推进一步。

  二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为实现减贫的重要保证。中国将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2001~2010年,中央政府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60多亿元。近年来投入进一步加大,2011年到2013年,仅财政专项投入就超1000亿元。

  三是坚持依靠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减贫的根本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实行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成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的新格局。

  四是坚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把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基本框架。

  定点扶贫方面,郑文凯介绍,目前参与中央层面定点扶贫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共310个,帮扶了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了定点扶贫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

  东西扶贫协作方面,目前东部共有18个发达省市与西部10个省(区、市)( 西藏新疆 南疆三地州作为一个贫困片区,整体享受重点扶持政策)建立扶贫协作关系,共涉及29个省(区、市)。仅2013年,东部各省市共向西部贫困地区提供财政援助资金12亿元,引导企业协议合作投资5608亿元,实际投资3400亿元。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军队参与扶贫方面,目前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定点帮扶63个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0个)、547个贫困乡、2856个贫困村。主要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捐资助学、科技扶贫、医疗卫生扶贫、抗震救灾送温暖等活动。

  五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除了区域发展外,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使大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就业技能。另一方面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

   六大扶贫模式协同推进

  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扶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模式,目前形成了六大有效的扶贫模式。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在全国确定了15万个贫困村,逐村制定扶贫规划。到2010年底,已在全国12.6万个村实施过整村推进规划。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革命老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和边境一线地区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已基本完成。

  产业化扶贫模式。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同时,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就业。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增收能力。2004年以来,实施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到2010年,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约400万人次,其中80%以上实现转移就业。从2010年开始,国家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开展了对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教育给予直接补助的工作试点。

  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在2011年之前,中国就在135个县开展了“县为单位、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每个试点县投入1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引导,吸引相关部门涉农资金投入产业开发及配套项目,促进了贫困农户稳定增收。2011年,中央进一步划定了14个特殊连片特困地区,将其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移民扶贫模式。截止到目前,中国政府对780余万贫困人口实行了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这些群众的居住、交通、用电等生活条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贫困地区把扶贫搬迁与县城、中心镇、工业园区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撤乡并镇、防灾避灾等项目相结合,在促进贫困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改善了这些群众获得公共服务的条件。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计,“十二五”期间,各地移民扶贫共涉及1101万人、277万户;资金投入4012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6亿元。

  特困地区综合治理扶贫模式。为了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政府在一些特殊类型的困难地区开展了符合当地特点的扶贫开发工作。抓住主要矛盾,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在一些地区探索综合治理、连片开发的经验。在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把贫困地区的防灾减灾与灾后恢复重建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精细化发力再啃硬骨头

  当前,贫困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央决策部门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具体到现实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贫困状况依然严峻。按照我国政府标准还有8249万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标准还有2亿多。全国有12.9万个贫困村,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还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贷款等诸多困难;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的贫困问题是扶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

  与此同时,扶贫开发工作中也存在着不科学、不适应、不到位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比如政策体系尚需完善。扶贫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各级职责不清,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地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存在违规现象。另外,社会扶贫参与度也不够。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的平台尚未建立,支持、引导、监管等政策也不够健全。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扶贫开发还需要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针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2013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六项机制改革,并明确了未来需要推进的十项重点工作。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目前,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郑文凯表示,今年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是“三个三”:一是完成三项重点任务,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全覆盖;二是培育三个扶贫工作品牌,雨露计划、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小额信贷;三是改革建立贫困县三项机制,改革考核机制、建立约束机制、完善退出机制。同时,积极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精细化扶贫是啃下硬骨头的关键。国务院扶贫办今年以来启动了大规模的建档立卡工作,这项工作也被列为今年扶贫工作的“一号工程”。按照工作计划,明年早些时候,扶贫办将建成全新的建档立卡数据。

  “精准扶贫是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根本目的是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实惠落到贫困群众的身上,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刘永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