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将用6年时间对全市1000个贫困村实施帮扶

18.06.2014  10:41

   

            秦楚网讯( 十堰 日报) 记者李东晖 兰瑞文 通讯员黄星报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十堰地处秦巴腹地,是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所辖五县一市两区均被纳入秦巴山片区规划范围,其中五县一市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如何让广大贫困群众彻底甩掉“穷帽子”?十堰积极抢抓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大历史机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矛盾,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6日,市委书记周霁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再次专题研究部署新阶段扶贫开发和重大民生工作,要求将农村扶贫开发作为十堰当前最重要的事项、最艰巨的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作为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结穷亲”、“帮穷户”帮扶活动,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拔掉“穷根”。

          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十堰目前仍然是全国、全省重点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贫困人口82.98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4%,65%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山远山区、深山石山区和库区,30%以上的村民小组不通砂石路,30%的农村住房是土坯房、危房,有80多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还有11.6万人的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对象,消除贫困的任务十分艰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新要求,市委、市政府确立十堰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

          如何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十堰紧紧抓住两个重点,即秦巴山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统筹推进与机制创新有机结合,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坚持政府、市场、群众和社会四轮驱动有机结合;确立四大品牌,即开展千村帮扶行动计划、推进生态扶贫搬迁、打造“金蓝领”开发工程、实施金融扶贫;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五大机制,即扶贫开发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市县(部门)联合推进机制、扶贫项目资金统筹监管机制、社会扶贫机制、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市委、市政府将创新扶贫开发考核力度,建立以扶贫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出台扶贫攻坚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将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等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县市区、市直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市委、市政府将组织实施“千村帮扶行动计划”,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用6年时间对全市1000个贫困村实施帮扶。干部驻村的主要任务是“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即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帮建农村基层组织、帮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

            会议强调,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推进扶贫攻坚;要进一步做实基础性工作,迅速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实施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定向滴灌”,扶到根上,扶到点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在帮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结合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作风,强化整改举措,认真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确保到2020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