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工作者的监利救援手记

08.06.2015  19:11

  6月1日深夜,南京开往重庆的“东方之星”号客船突遇龙卷风倾覆。

  6月2日晚,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三名同事,张春燕、黄模健和我接到湖北省教育厅的紧急任务,3日早上与其他高校同行共30人组成“湖北省教育厅心理援助工作队”集结出发,奔赴监利开展心理救援工作。

  到了当地以后,我们立即与当地指挥部联系,了解熟悉情况,迅速开展工作。我们了解到政府组织起了高效有序的援助体系,对遇难者家属安排了一对一的陪护,大量工作人员为家属提供住宿、交通、饮食、医疗、沟通等方面的服务;民间也有大量的志愿者,以提供物资、餐饮住宿、迎来送往、参加黄丝带志愿车队等实际行动为家属提供支持。与救援相关的需求,都能通过当地的广播电台得到满足。所有这些工作,虽然无法挽回灾难给家属造成的损伤,却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家属经历“二次创伤”的几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都是心理援助者。

  针对这种情况,湖北省教育厅心理援助工作队成员群策群力,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关注沉船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对参与救援的相关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情况进行了分析,编写了《面对家属,工作人员可以做什么》和《致家属》,交付有关指挥部,由他们分发给接待人员和家属。我们分赴各个接待点,将材料送到工作人员手中,一方面为其接待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与其建立联系,一旦有需要及时与我们联系。这一措施并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肯定。

  面对亲人的意外离去巨大悲恸,心理援助者能做些什么?虽然我们有万分的热情和爱心,恨不得付出一切帮遇难者家属缓解痛苦,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救援中面对的问题复杂多样,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专家组内部建立了良好的支持系统。团队在车上、饭间,一些接受过灾害危机干预专门培训以及参加过汶川地震心理救援的同行分享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团队还建立了畅通的交流机制,所有的疑问、见解、信息及时分享,学习和总结的过程一直都在持续。面临每项任务时,整个团队都会高效运行,一些资深的专家及时提出各方面的指导,全体成员都会献计献策,并迅速形成定案,任务结束,大家会深入讨论,总结经验,并进一步制定后续工作方案。援助人员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支持氛围。一个自身有力量而且得到强大支持的人,才有能力、有勇气去陪伴家属、工作人员面对各种痛苦的情绪。

  仅靠积极参与,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救援效率和效果。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同样注重配合救灾大局。心理援助与政府的整个救灾进程密切相关,心理救援队与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撰写工作简报,让指挥部了解我们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并详细陈列救援队可有效参与的工作内容。同时及时通过指挥部了解救灾进程,时刻做好工作准备。在6月7日凌晨,接到指挥部通知,要为承担进舱搜寻遇难者遗体工作救援突击队的官兵们开展心理疏导干预。我校老师与其他专家连夜商讨方案,参与实施团体辅导,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6月7日深夜,接到指挥部通知,需要派遣心理专家进驻殡仪馆,做好为认领遗体的家属进行心理安抚的准备,我与同行的三名老师组成第一小组迅速到位。

  心理援助也与受助者自身的情绪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各种介入必需尊重受助者的自身意愿,并充分考虑其情绪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灾难初始,当家属在用否认亲属遇难的方式保护自己免于遭受太过强烈情绪时,去深挖他的情绪反而会给家属带来更多的伤害。为家属及时提供各种服务和陪伴则尤为重要。目前,随着沉船打捞、DNA比对工作的陆续完成,家属开始确认遇难者遗体,这对家属而言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心理过程,我们将实行24小时三班倒值班制度,接力进驻殡仪馆,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真切体会在看见亲人遗体的那刻,家属会是怎样的痛彻心扉,但我们会竭尽全力,做好服务,建立支持,陪伴他们去表达悲伤。

  一位在殡仪馆陪伴家属同事说:“给家属递了纸巾,家属一边哭还一边说谢谢,真是心疼”。除了心疼,我还对他们面对灾难的勇气充满了尊敬——加油!! (作者杨子云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