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版《集结号》武汉上演 父子数十年接力寻亲人英烈

23.11.2014  21:39

  2007年,电影《集结号》红遍大江南北,主人公谷子地在解放战争中与部队失联,随后他穷其一生,四处奔走寻找部队。而在江城武汉,一则《集结号》“家庭版”的故事,已经默默上演了几十年。

  1942年,时年18岁的刘明林不幸牺牲,弟弟刘凤祥解放后开始四处打听哥哥的下落,都一无所获。刘凤祥之子刘建军随后接过寻找的重任,代替年事已高的父亲奔走于全国,最后辗转找到了山西临汾,但尚未找到大伯的遗骨。

  如今,已经89岁高龄的刘凤祥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得偿所愿,了却心中近一个世纪的思念。

  儿时分离

  再擦肩竟成永别

  89岁高龄的刘凤翔是河北邢台人,解放后他南下在武汉落脚。刘凤翔老人说,小时候家里穷,养不起两个孩子,哥哥刘明林跟着戏班离开了村子,告别时,刘凤翔7岁,刘明林9岁。

  那个年代没什么通讯工具,兄弟两人从此便断了联系。1937年,刘凤翔参加革命,进入八路军129师386旅卫生队,在一次行军中意外地见到了失联多年的哥哥。

  1941年底,他奉命从河北冀南银行总行带队送钞去河南林县(现林洲)。途中,在仁村见到了奉命送粮的刘明林。巧的是,两人竟是同年参加革命,分属同师不同旅。简单的寒暄后,两人各自上路。

  1944年,他被调到八路军总部警卫团。1945年上党战役结束后,他随八路军总部抽调的一批干部前往东北(日本投降,接管东北)。路上,再次遇到了哥哥的部队正准备攻打邯郸,队伍中却没有刘明林。两个队伍交错而过,哥哥的战友只说了一句话:“刘明林牺牲了”。

   父子接力苦寻换来一张薄纸

  全国解放后,因工作繁忙,他无法专门查找,只能趁工作间隙寻找,并四处打听哥哥的消息,然而却一直杳无音讯,这也成了他的一个心结。

  “父亲只要闲下来,就会跟我们说大伯的事情”,刘建军说,父亲一直都不愿放弃寻找,但年事已高,并患上高血压,身体已不允许他进行长途奔波。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刘建军毅然接过了寻找的重任。

  2006年,刘建军来到河北省邯郸市烈士陵园查找无果,对方建议他到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纪念馆寻找,但纪念馆内的烈士信息成千上万,加上刘建军还有自己的工作,他只得另想办法。

  其间,刘建军一直和老家的亲戚们联系,询问有没有大伯的消息。今年9月底,老家一位叔叔告知了重要信息:河北邢台市在2013年刊发了一本名为《红色老区,绿色家园》的刊物,附录的《烈士英名录》中出现了“刘明林”的名字,除了姓名、职务外,还有一条重要信息,称其牺牲在山西临汾县。

  今年十一假期,刘建军驱车来到山西,原来的临汾县已经变为临汾市。他遍访了市内的两个烈士陵园,仍然没有结果。

  回到家中,他忽然想到,大伯牺牲后,奶奶离世前一直享受了烈士亲属待遇。何不从民政这条线追踪?他立即联系邢台市民政局,果然找到了关于大伯的存档信息。

  10月19日,他带着父亲录制的视频及相关证件,来到邢台民政局,领到了关于大伯的材料。材料是一张表格,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记录了牺牲地点:山西省临汾县;牺牲职务:排长;安葬地点:山西省临汾县;牺牲时间:1942年。

  亲情是条看不见的线

  数十年的苦寻换来的只是一张薄纸,但对这个家庭来说,已足够振奋人心,“父亲知道后,太过激动导致高血压病发,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刘建军说。

  他说,每当搜寻的线索中断,父亲就会安慰他,说战争年代,有些战士牺牲了有人管,更多的人却没人管,甚至连叫什么都没人知道。“有时候觉得父亲这些话,更像是在安慰他自己”。

  一路找寻过来,他更切身体会到了父亲所说的话。临汾市洪桐县的一个烈士陵园,30多亩的园内分两个区,一边是有名字的,更多的碑在没名字的那片,多数碑前的杂草长到齐腰。

  虽然难,但刘建军说自己绝不会放弃。他说,这场长达几十年的寻亲长跑,现在轮到了他,虽然其中包含着父亲的心愿,但是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牵扯着他。“因为我知道我有这样一个亲人,虽然从未见过面”,他说,“我希望能给父亲一个交代,也是给我们这些后辈及我们的子孙一个交代。

  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邢台市一个全新的烈士陵园正在修建中,会将附近几个原有烈士陵园集中起来。在新烈士陵园中,原本有碑的会继续保持,没有碑的则会将名字刻上烈士墓墙。“国家重视了,相信会有更多的无名烈士会被铭记,更多的烈士家属能得到宽慰”。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