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深山扶贫记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江卉 李彦睿 通讯员 李家华 李军 何武涛 杨彪
在武陵大山里,有一支由恩施军分区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队,代号“131”。他们身着迷彩,翻山越岭,走村串寨,帮助土苗群众盖房、修路、致富,一干就是30年。
给力的“131”:
20万贫困户解决温饱
1986年,恩施军分区发起“131”工程,即“一个专职武装干部带领3个民兵帮助一个贫困户脱贫”。30年来,“131”不断拓展,形成军分区机关协调3个地方部门、联系1个乡,重点帮建1个村;县(市)人武部协调3个地方部门,帮建1个村,军分区、人武部均派现役干部驻村扶贫。
30年来,“131”帮助3000多户“山顶洞人”和茅棚户住上新房,20多万贫困户解决温饱,被国务院扶贫办赞为“将党的富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的成功创举。”
“大家种的是有机茶,不能施化肥。”1日,建始县官店镇猪耳河村的院坝里,一身戎装的县人武部长张瑜正给村民讲解冬季田间管理。
张瑜是县委常委,牵头负责全县茶叶产业扶贫。猪耳河村地处北纬30度,气候、土壤、水质适合种乌龙茶。“2011年,张部长劝我们种茶叶,大家心里没底,都不愿意。”村民邓云清回忆。
张瑜3次到村里动员,带村民代表到福建安溪、宜昌五峰参观。又引进茶企,免费提供茶苗、有机肥和技术指导,并承诺头两年每亩补助450元,这才消除了村民的顾虑。
产茶第一年,老邓的茶叶卖7000多元。尝到甜头的村民们纷纷改种茶叶,村支书柳茂国介绍,去年全村茶产业总收入500多万元,茶农人均增收7000多元。
“精准扶贫好比射击,找准靶心是关键。”军分区政委李频说,要弄清扶贫对象是谁,最缺什么。有发展能力的村民,帮他们产业致富;没发展能力的,争取落实低保、大病救助政策。
走心的“131”:
扶志斩穷根
在恩施军分区,对“131”扶贫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曾经,一名刚调到军分区的干部“放炮”:“军队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项任务,时间、精力和经费都耗在扶贫上,岂不是不务正业?”
军分区政委李频说:“武装工作的根基在群众,假设你是家徒四壁的民兵,还有心思搞武装工作吗?”
山里百姓生活节奏慢,不少人安于现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军分区扶贫队长杨驹说起一件事:几年前,工作队进村走访,看到一栋房子几近垮塌。一打听,这家经济困难没钱修房,工作队赶紧送去砖沙。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扶贫队长刚离开,这家人就把建房材料卖了。“131”如今更注重拔掉“心里的穷根”。去年,军分区先后建立“脱贫登记”、“脱贫回访”、“效果评估”等12项工作机制,杜绝“只管扶上马,不管怎么走”。还向群众征求建议230多条,制定《“131”精准扶贫实施细则》,把贫困对象锁定到每一户、每个人。
宣恩县回龙村一贫困户,种了30多亩烟叶,由于不懂技术,疏于管理,年收入仅两万多元。去年,县人武部扶贫队和县结对干部入户指导,从子女成长角度调动其脱贫致富积极性,又帮助建烤房,提供技术,夫妻俩从此专心侍弄烟叶,年收入超过8万元。
扶贫也给武装工作集聚了正效应。不久前,军分区随机抽取3个民兵应急连集结点验,点到率均达100%。
践诺的“131”:
一条出村路修了再修
上月,在巴东县长岭村采访,见到穿军装的,村民会主动打招呼,有的还邀约到家里喝茶、烤火。“信任源自承诺!”杨驹说,老百姓最怕空头支票,“131”坚守“军中无戏言”,有诺必践。
2008年以前,恩施市燕儿坡村民出村难似登天。5公里的出村路,攀岩走壁要花两个多小时。时任军分区扶贫工作队队长董高进村走访,村民放鞭炮迎接,还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腊猪蹄款待他。
不合常理的热情让董高一头雾水,朴实的村民说出心里话:能否修条通村路。
一番调查后,董高发现,燕儿坡村民卖猪,猪价还抵不上雇人抬猪下山的工钱;路难行,高山蔬菜、富硒茶叶运不出去。
打报告、找项目、筹资金。2008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路修通了,村民进出都方便了。
没多久,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新修的路,村干部怕给军分区添麻烦,没有把消息告诉他们。谁料第二天,军分区主动找上门来。董高说,不为别的,就为一个承诺。
近3年,恩施军分区联合州妇联、中石化恩施分公司、武警消防恩施支队,为贫困村协调资金建设各类项目30多个。在军分区扶贫办,悬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军分区对口扶贫的11个贫困村的分布、脱贫时间、脱贫进度,用不同颜色标注得清清楚楚。“挂图作战是公开的承诺。”军分区司令员江明辉表示,这幅地图是压力、是动力,更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