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峰:试析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三维体系

29.05.2014  03:13

人口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所呈现的是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伴。正是基于人口发展的社会历史事实,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在对人口理论的系统阐述中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清晰的立体图景,由人的自身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马克思主义对人口发展最为核心的认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精髓部分,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三维体系”(以下简称“人口三维体系”)。

    一、 唯物辩证法对“人口三维体系”的经典阐述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创立过程中,坚持把人口因素置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之一来考察,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6页)。人不是消极地适应和依赖自然,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生产人类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确立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而这个基本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等三个要素。这三者的对立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进一步阐述了人口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将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看做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同上书,第136页)。这就是著名的“两种生产”理论,它对前面所说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三个要素中的人口和生产方式这两大要素的相互关系给予了完整的表述。恩格斯在另一著作《自然辩证法》中,则系统论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同上书,第108页)。“每一次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同上书,第108页)。自然辩证法充分阐释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从而对三要素中的另一要素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与其它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生态保护成为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的生存方式,因而恩格斯关于人口自然观的论述其理论地位与影响并不亚于两种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深入研究社会经济运动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对人口发展规律作了更为具体而详尽的分析与描述,进一步揭示了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三维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口相对过剩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人口三维体系”并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它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应有之义,它并不排斥两种生产理论,而是将两种生产理论涵盖在内的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口生态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口三维体系”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影响与制约的认识,将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强化人口生态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口生态观。所谓人口生态总的来说是指人的生存发展状态,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状态、人与社会环境的状态以及人自身的健康与安全状态。但人口生态观把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特别关注人们对人口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相协调关系认识的一致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总是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善待自然,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与永久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中,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始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没有科学的人口生态观,不能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和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总是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其代价也是惨重的。

人口生态观是基于将人的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国家所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人口生态观的具体体现和丰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同上)。这些重要论述是从我国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也是对人口生态观最为生动的阐释。

人口生态观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是“人口三维体系”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也是需要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的认识体系,尤其在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越来越明显时,用科学的人口生态观指导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发展环境显得日益重要。

三、“人口三维体系”是认识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重要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口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人口问题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必须充分了解其社会历史根源,在历史事实中、在社会实践中去寻找答案,不能孤立的就人口论人口,脱离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来看待和认识人口问题,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我国人口问题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及现实基础决定了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人口数量和质量问题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人口结构性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并将长期存在。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不可回避和逾越的历史阶段,由于我国人口问题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相互交织的特征,需要解决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认识和解决好我国的人口问题需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三维体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全面准确地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和我国人口发展现实状况,统筹考虑人口发展各方面的因素,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应对人口问题。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有数量问题、质量问题,同时也有结构分布不均衡等多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既需要用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解决人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需要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也需要人口发展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资源环境的利用和自然生态的保护,人口控制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战略性选择,必须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并不断得以发展。要科学的制定人口调控目标,建立健全人口调控体系,完善人口调控的社会经济政策,不断丰富和发展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人口问题的解决成为全社会共同一致的行动。

责任编辑:陈    军

稿件来源:荆门市东宝区人口计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