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香稻愚公”为农追香30载 先后育出14个珍贵稻

29.04.2016  11:13

  广两优香66,由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鄂晚17,连续10年的湖北晚粳“擂主”。这两个水稻品种,都出自一人之手——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局首席专家汤俭民。

  这位农民出身的农技专家,人称“香稻愚公”。他坚持30载不辍,先后育出14个珍贵的香型稻种,在省内累计应用180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20余亿元。去年12月,荣获“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称号。

  4月初,本报记者辗转海南陵水、湖北孝南,踏访南北两处育种基地,只为记录这位当代“愚公”追香的脚步。

  1.“”的追寻—— 让人深深刺痛的“好消息

  4月2日凌晨4点,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老欧坡村,一幢二层小楼亮起了灯光。

  屋内,汤俭民在仔细比对、修改头天的田间观察记录,为当日团队成员分配工作。

  天麻麻亮,他换上长筒胶鞋,骑自行车赶往他的60余亩宝贝田——孝南区农业局和湖北中香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建的南繁科研基地。

  尽管已培育出14个香稻新品种,但57岁的汤俭民对香稻的追寻总无止境。“现在正在培育籼稻和粳稻的杂交香稻,比常规稻产量更高,抗病性更强。

  1959年,汤俭民出生在孝昌县周巷镇一个农家。初中毕业当了5年农民后,他考上农校,分配到原孝感县农科所,后又调至孝南区农业局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湖北农民频遭“卖粮难”:稻米口感不好,不受市场欢迎。

  1984年的一天,汤俭民到昆明出差,看到一家粮店挂出牌子:“好消息!今日无鄂米”。身为湖北农技员,他被深深刺痛。

  那年回乡,父母对他说:“你是学农的,能不能研究些好吃、好种、好卖的种子出来?”汤俭民郑重地点点头。

  他到市场调查,发现东北粳米卖得特别好。而精装的泰国香米,价格虽是普通国产米的2到3倍,也十分畅销。

  为什么?既好吃,又香!“农民要能种出这样香的大米,哪愁卖呢?”汤俭民至今难忘第一次尝到泰国香米的滋味。

  他担起了本不该由县级农科所承担的科研育种任务,以泰国香米和东北大米为度量衡,开始“追香”征程。

  2.“”的追奔—— “南繁”30载,妻儿从未看过海

  4月8日清晨,孝南区农科所。

  刚从海南返回的汤俭民,带领农科所全体干部,将从南繁基地带回的种子小心地撒到土中。新一轮“种子接力”又开始了。

  稻米从初次杂交到育成性状稳定的品种,再到用于大田生产,至少要繁育八代。为加快育种进程,30多年来,汤俭民像夸父一样向着太阳追奔,从清明节到11月在孝感试验,入冬后则转战海南“加代”繁殖,一年四季泡在稻田,每年春节都在异乡度过。

  上世纪80年代,条件艰苦。得从孝感坐汽车到武汉,赶火车去湛江,坐船去海口,再转车到陵水县的基地,单程就得五六天。

  没房子,借住在当地农户家里;没菜吃,每次带一大袋蚕豆,煮汤、炒豆、烧豆,换着花样来;没炉子,搭个土灶,上山挖树蔸当柴禾。

  好在单位支持。多年来,孝南区农业局每年挤出紧张的办公经费,作为汤俭民的交通费。

  孝感府河两岸是血吸虫疫区。长期泡在水田,汤俭民4次染上血吸虫病,先后又引发胆囊炎、胃溃疡和慢性结肠炎,瘦得不足50公斤。

  因为多病,他只能吃小灶——不沾一点荤。大家都笑他是吃白米饭、咽小白菜、喝白开水的“三白”专家。

  作为一名3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清清白白。陵水县离三亚市仅70公里,他从未利用工作之便到三亚旅游,他的妻儿也从未到过海南看看大海。

  3.“”的追踪—— 洁白的稻花绽放,是最珍贵的一瞬

  “你们尝尝。”剥开刚收获的谷粒,放进嘴里生嚼,清香中又带点儿炒米的焦香味。

  米香,源自一种天然的化学物质——“2-乙酰-1-吡咯啉”。把不香的米弄香并不难,但育成稳定优质的种子就不容易了。大部分香稻产量低,易倒伏,要获得优质香稻,需将不同性状的稻株巧妙配对,找出最优质的下一代。这,考验着“育种猎手”海底捞针般的追踪功底。

  4月1日,记者在南繁基地采访时,头顶骄阳似火,脚下水蒸如沸。

  中午11时10分起,稻花陆续开放。这时,汤俭民与助手们齐齐上阵,打开笔记本,按记好的坐标,找到一对对特定的稻株,为它们细心授粉。成功“婚配”后,套进事先写好日期的封套“洞房”,并固定好。

  为防止稻叶割伤、虫蛇咬伤,他们个个穿着长裤长袖,浑身汗透。12时,厨师将饭送到田间,没人顾得上吃。

  海南的三月前后和孝感的七八月,只要天气晴好,水稻一到中午会陆续开花。小小的、洁白的稻花,从开放到关闭仅1小时左右。这段黄金时间内,他们每天要给400多对稻穗授粉。

  若遇上阴天或起雾,他们更辛苦,得在田边一直蹲守,等待云开雾散、稻花绽放的一刻。

  授粉后,最担心大风骤起或雷雨交加。他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往田里,固定隔离栏,查看已授完粉、用封套固定的稻株,防止本不该结合的稻穗趁风雨“私定终身”。

  4.“”的追问——“打赤脚的”何以拼赢“穿皮鞋的”?

  从鄂晚17、晚粳505,到广两优香66、红香优68……30多年来,汤俭民培育的16个水稻新品种中,有14个是香稻,均通过省级审定。其中广两优香66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审定,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成为全省水稻主推广品种。

  省农业厅出具的推广应用证明显示:2012年到2014年间,广两优香66在省内累计推广种植1181万亩,累计增产2.44亿公斤,为农民增收节支18.9亿元。

  更不易的是,他培育的鄂晚17,填补了我省一级香粳米品种的空白。自2006年审定至今,作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的晚粳“擂主品种”,无一对手超越。

  去年,他培育出的“长粒香粳”,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它既有泰国香米纤细的外形,又兼具东北大米粘糯的口感,还香!今年起,这一新品种获准参加我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通过审定后即可应用于生产。

  “愚公”真的将山撼动了。一个中专学历、农民出身的农技员,在县级科研条件下,为何能创造出一般只能由正规育种机构来承担、且需投入上亿研发资金才能取得的成就?

  知名农业专家、省农业厅原副厅长王银元为记者释疑。

  “一直以来,我国对优质稻的指标仅体现在精米率、硬度、色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香味不是主攻目标和必要指标,在审定时,有它不加分,无它不减分。”对科研单位来说,育不出可顺利通过审定的品种,业绩、成果等一切免谈。所以很少有专家愿意研究香稻。

  但汤俭民不一样,作为基层农技人员,他没有业绩负担,却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朝着这目标一竿子扎到底。“‘打赤脚的’拼赢了‘穿皮鞋的’。”王银元说。

  汤俭民的种子,农民确实认可。毛陈镇大桥村的周尚文,经常喊汤俭民“稻儿爸”。2011年开始种植鄂晚17后,260亩田一下子比上年增收了4万多元。“前年我想换个别的品种,结果倒伏得惨!我又去找他,他推荐晚粳505给我,又种成功了!”周尚文说,现在稻种只认“稻儿爸”的。

  汉川市韩集乡农民马国华,通过“农技100”知道了汤俭民。10余年间,他与汤俭民从未谋面,但只要遇到种植方面的难题,就马上打电话向“汤专家”请教。

  汤俭民将欣慰悄悄写进日记:“能为农民做点有益之事,我就很满足了,觉得这辈子受苦受累,把种子当儿抚,非常值得。

  5.“”的追随——助手背着老母亲下海南

  数据显示,全球大米贸易量4000多万吨,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泰国。而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中国大米,每年出口贸易量仅在百万吨左右。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香米赶超泰国香米的那一天。”汤俭民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民族稻米香味化。

  钦佩于这份梦想,汤俭民的团队越来越强。2000年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湖北中香公司主动与孝南区农业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供专项经费,资助他选育优质香稻新品种。

  一批“稻徒弟”“稻徒孙”为追随香稻而来。

  孝南区农业局副主任科员毛惠民,曾任人事股长,完全可以坐在机关过安逸生活。在汤俭民的感召下,2002年,40岁的他脱鞋下田,成为汤俭民的得力助手。

  2011年秋,又该出发去海南了。但这年,81岁的老母亲不肯让毛惠民离开。正值红香优68育种最紧张之际,毛惠民横下一条心,将母亲背到海南,陪母亲过了个春节。

  孝南区农科所的周启涛说,最佩服汤俭民的,是他每天都能坚持看纯英文的中国日报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网站。“要知道他只有中专学历,我们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201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华桦说,跟着汤俭民最大的收获,是磨砺了自己的性格。“过去在学校总想着发文章、出成果,挺浮躁。现在常泡在农村,深深体会到农民的不容易。虽然日子苦一点,但能培育出受农民欢迎的种子,确实有意义!

  链接

  育种,为何要去海南——“南繁”释疑

  从事农业育种的科研工作者,常会开展“南繁”。汤俭民也不例外。

  读者会好奇:什么叫“南繁”?育种,为何都要去海南?

  南繁,是指在每年9月至次年5月,到海南省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加代、适应性观察、种子鉴定评估、扩繁和种子生产等活动。

  这是因为,海南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冬春季也可满足农作物周期生长繁殖,如每年可比内地多种一季水稻。这样,就可将漫长的农业育种过程加快一倍。

  近几年,位于海南的南繁育种面积已达20万亩,每年秋冬季全国有6000多人来此育种,袁隆平、朱英国等院士也长期在海南从事研究。据统计,我国培育出的70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都经过“南繁”。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