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瓣蹼鹬首次借道武汉迁徙 11种新鸟类栖息府河

06.09.2016  14:34

  3日,武汉爱鸟市民谭军和王雪峰像往常一样,前往府河观鸟。让他们惊讶的是,一种从未见过的鸟闯入镜头。昨日,经市园林和林业局野保处组织专家认证后,证实此鸟名为红颈瓣蹼鹬,是我市发现的又一种新鸟类。

  记者看到,红颈瓣蹼鹬名为“红颈”,周身却是黑白相间,腹部和脖子呈雪白色,背部有均匀分布的黑色羽毛,头上一簇黑色的毛犹如戴着一顶帽子,十分讨喜。谭军发现红颈瓣蹼鹬时,正逢黄昏时分,红颈瓣蹼鹬正在府河柏泉段的浅滩上专心捕食,府河里肥美的鱼虾成为它安享的晚餐。

  红颈瓣蹼鹬是一种沿海分布的鸟种,过去只在海南、广东、香港等地出现,为何会首次来到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保处负责人程本泽分析,红颈瓣蹼鹬属于候鸟,在中国东北至西伯利亚北部区域完成繁殖后,前往沿海地区过冬。往常会选择东部迁徙路线,途经东部沿海省份。如今,红颈瓣蹼鹬改走中部迁徙路线,将府河作为“驿站”停歇,补充能量后再继续南迁。

  类似情况不在少数。今年夏秋之交以来,武汉府河地区吸引了大批南迁的鸻鹬类候鸟在此驻足。武汉观鸟会会长颜军介绍,目前已新记录到白眉鸭、金眶鸻、大沙锥、红颈瓣蹼鹬、红颈滨鹬、青脚滨鹬、尖尾滨鹬、长趾滨鹬、弯嘴滨鹬、普通燕鸻、黄鹡鸰共11种鸟类。府河湿地鸟类记录总数达到160种,刷新记录。

  程本泽分析,今年洪水过后,府河滩涂面积增大,加上府河周围水系丰富,开发密度低,水质较好,形成了禽类吃小鸟,小鸟吃小鱼、小虾,小鱼小虾吃水草,水草养水,水供禽类生长的完好生物链,而鸟类的聪明远超我们人类的想象,它们中有类似人类打电话一样的信号,发现府河适应生活后,便“呼朋唤友”吸引同类来此。

  据了解,早在去年底,府河在鸟种上已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更与其他湿地不同的是,府河是全国少有的距离城市中心半小时就能到达的、保护完好的湿地,它处于武汉六大绿楔之一的府河绿楔,虽不是具有行政区划的湿地保护区,但府河湿地却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并建立起日常巡护保护机制。

  外貌特征

  雌鸟 夏季头和颈暗灰色,眼上有一白色斑;颏和喉白色。前颈栗红色,并向两侧延伸,然后沿颈侧向上直到眼后,形成一栗红色环带。胸和两胁灰色,胸以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雄鸟 夏季脸、头顶和胸暗灰褐色,少灰色,眼上白斑较雌鸟大,通常形成一短的白色眼眉。上体较淡褐和具更多的皮黄色羽缘。特别在翕部。前颈带斑呈锈褐色或棕红色。

  生活习性

  喜成群,特别是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在它喜欢的湖上,集群多达数万只,甚至数十万只。

  善游泳,几乎总是见到在水面上游泳不息。

  由于下体羽毛厚密,不透水,其间充满空气,因此使它们能很好的飘浮在水面上,身体露出水面部分较多,常在浅水处水面不断地旋转打圈,捕食被激起的浮游生物和昆虫。

  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上。常从水面或露出水面的石头和植物上啄食。也常通过在水面旋转和以嘴叩击水面的方法捕食。

  栖息环境

  红颈瓣蹼鹬为海洋性鹬类。

  非繁殖期多在近海的浅水处栖息和活动。也出现在大的内陆湖泊、河流、水库、沼泽及河口地带。

  繁殖期则栖息于北极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带的内陆淡水湖泊和水塘岸边及沼泽地上。

  繁殖期为6~8月。

  雌鸟产完卵后即离开繁殖地往南飞走,孵卵和照护幼鸟全由雄鸟承担,也有部分雌鸟孵卵。

  孵化期18~20天。

  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大约20天左右即能飞翔。

  保护等级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数量

  红颈瓣蹼鹬在中国为稀少的迁徙鸟类,数量不普遍,国外种群较多。 (编辑:丁喆)